因为读了《孙子兵法》,然后推荐里总给我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号称西方的“孙子兵法”。我觉得《孙子兵法》已经够厉害了,其它的都感觉有点逊色,就不想花时间去探讨。毕竟《孙子兵法》先于《战争论》一千多年,如今还是榜首,不想给它找平衡。抱着了解的态度读了一遍,写一个自己的读后感吧。
当然会有很多与《孙子兵法》中的观点进行比较,但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是对比它们的不同之处。
《战争论》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点就是:防守战略和将帅的素质。
在《孙子兵法》中的核心观点是“必胜”。一切的战略都围绕必胜展开,为战争创造必胜的条件,要让自己立于不败。
孙子在第一篇就写了以五事七计来预知战争的胜利!即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孙子通过观照以上几点来计算战争的胜败得失。如果一切都符合胜利的标准,那就主动出击,如若不足则守之。
古希腊马其顿时期的国王亚历山大就与孙子的思想非常契合。比如他在与波斯帝国在高加米拉战役时,就应对了孙子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亚历山大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导致强大的波斯帝国灭亡,最重要的是他通过强大的后援团队搜集敌军信息,而预算出胜利的机率以及应战的策略。
别人都是派三三两两的人伺探军情,而亚历山大是派出数百人,24小时轮流播报敌人现状,所以他能对敌军的状况了如指掌,从而能在战场中应对自如。
而在《战争论》中,它的主要战略是以“防御”为主,他认为防御能为进攻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可以从敌人的进攻中窥探到敌人的利害点,从而作出有利的应对措施。
所以在《战争论》中大部分都在讨论防守的理论和战术。在防御那一篇就用了200多页来阐述,比如防御的好处、关系、特点、手段、范畴、作用、等等;比如各种阵地的防御,山地如何防御、江河如何防御、沼泽、林地、战区、营地、哨所……不仅如此,就连进攻篇也处处不离防御,不得不说西方对防守是深入骨髓的。
记得在《罗马人的故事》里就写了凯撒在进行高卢战役时,军队露营地搭建帐篷都跟建房子一般。他们认为好的环境能让士兵更好的休整,也不利于敌人侵犯。
在公元200多年前,罗马帝国时期的首领为了预防民众的疾病,大肆修建广场和浴场,倡导人们通过每天锻炼和洗澡来保持身心的健康,从而远离病痛的困扰。(现在的广东人每天冲凉难道是受罗马人影响?)
再来说一下“将帅”。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认为,一位有谋略的将帅是必胜的条件之一,所以孙子对将帅的标准有五,所谓:智、信、仁、勇、严也。
在孙子心里,将帅的智商和谋略是排名在第一位的,孙子在书中对将帅的要求也是用了无数的“善战者……善用兵者……
比如: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善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在《战争论》中,作者把“勇”作为将帅最重要的条件,他认为勇敢是一个优秀指挥者的必备素质。
战争是不可预见性的,将帅要具备在黑暗中寻找希望的能力;在困难危险中保持坚定的态度和勇气;在压力面前敢于承担责任和后果。
怪不得,在西方,被称为最勇敢的神是“宙斯”,他们在出战之前都会去神庙向宙斯祷告,祈求宙斯赐予勇气。
一个勇敢的将领,能够以身作则,冲锋陷阵,激发将士的士气。正如拿破伦说的:一个军队的勇气,来源于领袖的勇气。
又举一下亚历山大大帝的例子:在亚历山大的最后一战——古印度时,因为多年在外征战,将士们身心俱疲,都想回家。无论亚历山大怎么劝说,他们都不愿再继续征战,但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国王一人誓死冲向敌人的时候,他们血液都沸腾了,什么苦和痛都没有了,不顾一切跟着拼向敌军,最后胜利而归……
两本书都各有千秋,收获满满!对此我一直谨记华杉老师的话:就是不管你看一本书,听一个故事,最重要的不是去比较它们的好坏,评价它们的对错,而是自己从这本书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启发。
大家可能觉得战争离我们很遥远,了解这些也没什么用。你错了,有没有可能你自己就是你的敌人呢?比如说进攻,在通往卓越的路上,你得自己向自己开炮,自己给自己加码,自己pua自己啊。比如说防守,你得在取得胜利之前防止自己不塌方、不倒下、不颓废掉,你才能见到黎明的曙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