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对于全江苏的“老饕”来说一定意义非凡,享誉世界的米其林指南首次发布江苏版,三座城市的多家餐厅上榜,不少人趁着周末新鲜“打卡”。不过消息发布后,也引来不少讨论,有人对餐厅名单提出不同的观点,也有人惋惜没能有一家鸭子店代表南京美食。那么除了一套标准和人们的闲余谈资,米其林还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近年来餐饮界有着各种标榜“米其林”的现象,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榜单,而是一个标签,甚至也延伸成了一种象征和比喻,以至于概念和说辞繁杂,可能很多人也搞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又有哪些标准。
19世纪晚期,米其林兄弟在创立轮胎品牌的同时,为了鼓励人们频繁驾车出行而推出了《米其林指南》,最初只是免费发放给司机的旅行手册,内容包括地图、加油站、汽车修理厂、餐厅和酒店等信息。1926年开始为餐厅颁发星级,最初只有一颗星,用于标记推荐的餐厅。1931年,米其林正式引入了三星级评定系统,一颗星代表“值得停车”,两颗星代表“值得绕道”,三颗星代表“值得专程前往”,这一评级体系一直沿用至今。
一百多年来,《米其林指南》发展为全世界认可的,餐饮行业的最高荣誉之一,这也是人们趋之若鹜,业内“标签满身”的原因。笔者认为,米其林榜单对于城市发展和旅游有着深远影响,对于不同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游客也更具吸引力,能够促进餐饮行业竞争与发展,在食材、理念和服务上更上一层楼,甚至引领美食趋势。
如此权威的榜单,为何在人们心中意见不一?我们需要看到,米其林指南的原始功能没有变——一套标准下的美食指南,只要是标准就有受众和覆盖面。尽管米其林在多年的发展中极力地拓展自己的标准,延伸出了“必比登推荐”这样的实惠本地美食,但也难成为唯一或是绝对的标准,尤其在美食这样主观的领域。当然,讨论本身意味着交流,而交流意味着进步,这进步就是大众对于美食标准和主观见解的不断革新,这可能也是米其林带给我们的二重意义,食客大可不必将其当作一份唯一的考试卷,在欣赏美食中兼容并蓄,也是享受生活应有的态度。
对于米其林餐厅来说,上榜或者获得星级只是新阶段的开始,如何保持高水准、如何适应本地竞争,还需让老百姓用脚投票。争论可以促进认识,也可以开阔视野,更多本土美食走入国际视野,令人激动,而终究在每个人心中,家门口的炒面店可以是“米其林”,父母做的菜亦可以是“米其林”。
评论员 刘浏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