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挪威给中国上了一课,毁约让中国船厂亏20亿,结局如何?

牛头湖人世界 2025-02-26 15:06:30

130亿订单变成20亿债务,中国船厂一夜之间濒临破产。

2018年,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大船海工”)的船坞里,六座即将完工的深海钻井平台被挪威Seadrill公司单方面取消订单。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纠纷,却让这家曾参与建造中国首艘航母的军工巨头背上19.21亿元债务,直接滑向破产边缘。更令人震惊的是,挪威公司竟反向索赔13亿元定金,甚至要求支付利息。

百年船厂的生死劫

大船海工的历史可追溯至1890年旅顺军港船坞局,历经沙俄、日本、苏联控制,1955年才真正回归中国。它造出新中国第一艘远洋货轮“跃进号”,改装了首艘航母“辽宁舰”,却在2013年栽在挪威人手里。

当时全球油价高企,挪威船王约翰·弗雷德里克森旗下的Seadrill公司抛出130亿元订单,要求建造八座深海钻井平台。这份合同暗藏致命陷阱:定金比例仅10%(13亿元),远低于行业30%-50%的标准;纠纷须在挪威仲裁,埋下法律败诉伏笔。大船海工为打开国际市场,咬牙接下订单,五年间垫付117亿元,完成60%工程量。

2018年油价暴跌至30美元/桶,Seadrill突然毁约。按合同条款,挪威仲裁机构判决大船海工需退还定金,且不得索赔。此时船厂已投入超17亿美元,定制的钻井平台无法转售,直接导致净资产-19.21亿元。

西方规则下的“合法掠夺”

这不是挪威船王第一次玩这套把戏。1992年,他们联合美国诱骗乌克兰拆解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最终以废铁价收购;2013年同步坑害韩国大宇造船,致其破产后低价吞并资产。这种“低定金+定制化产品+有利仲裁地”组合拳,已成西方企业转嫁风险的标准化操作。

大船海工事件暴露中国制造业三大短板:一是,法律意识薄弱:70%中企国际合同未审查仲裁条款;二是,风险评估缺失:未预判油价波动对海工装备市场的冲击(2014-2016年国际油价跌幅达70%)三是,资金结构单一:过度依赖预付款,缺乏对冲工具(中国信保数据显示,2018年海工装备险赔付率激增300%)。

2019年,大连中院启动破产重整程序。通过债转股化解80%债务,中国信保赔付17.5亿元,国海海工平台接手闲置钻井平台改造转售。2023年,重组后的大船海工拿下挪威北极光公司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订单,转型清洁能源装备。

痛定思痛

此次事件让我们痛定思痛。中国造船业市场份额从2013年的35%升至2024年的42%,高端船舶订单量全球第一(克拉克森数据)。而Seadrill因信用破产,2024年试图重返中国市场时遭集体抵制,其母公司Frontline股价年内下跌23%。

挪威船王的结局印证了商业世界的铁律——靠套路赢一时,凭实力赢一世。当大船海工的新型钻井平台矗立在南海时,甲板上焊接着的不只是钢板,更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的觉醒。

0 阅读:26
牛头湖人世界

牛头湖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