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珍从事职业哭灵工作,这一职业在不少人眼中颇为“晦气”,甚至显得“边缘”。然而就是这份职业,支撑着她从苦难的泥沼中爬出来,一步步走向经济独立,活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偶然的机会她加入了当地的高跷队,扮演花旦唱闽剧,她第一次听说“哭灵人”这个职业,好奇心驱使她非常想了解这个职业。
不久后一个需要哭灵人的主家找到了她,李美珍自告奋勇,尽管对方对她年轻的年纪有些疑虑。为了打消对方的顾虑,李美珍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最终获得了信任。
第一次哭灵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跪在地上的李美珍想起了十年来遭受的苦难泪如雨下,这70块钱不仅是她的第一笔收入,更是她人生转折的起点。
她四处赶场每天早出晚归,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哭四五场,她把哭灵当成终身职业,不仅为了挣钱养家,也为了在这个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哭灵并非易事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她会唱悲歌讲述逝者对子女的恩情,以及一生的经历,长时间的跪拜和哭泣,对体力和情绪都是巨大的消耗。
她也不使用任何辅助工具,比如护膝或者清凉油,她认为这是对逝者和家属的不尊重,她始终坚持真情实感,因为只有真实的感情才能打动人心赢得信任。
在多年的哭灵生涯中,李美珍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见证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她遇到过一个30多岁的年轻男子,妻子因癌症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
男子在葬礼上始终面无表情,似乎对妻子的离去麻木不仁,李美珍很诧异,后来才得知他和妻子是青梅竹马感情深厚。
直到葬礼结束后,李美珍才在屋后看到男子独自一人跪地痛哭,不敢让孩子们看到他的悲伤,那一刻李美珍理解了男子深沉的爱,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还有一次她去一个富裕的家庭哭灵,男主人去世后,他的妻子担心孩子们哭不出来,特意请李美珍去引导他们。
李美珍后来才明白,她所讲述的男主人创业的艰辛,孩子们并不理解也从未经历过,他们甚至还不懂得死亡的含义,又怎能产生真正的悲伤呢?这件事让李美珍意识到,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生死的理解也不同不能强求。
她还遇到过一个被丈夫背叛的妻子,丈夫带着情人回家,妻子默默承受着屈辱,李美珍在哭灵时忍不住抱住妻子,表达自己的同情和愤怒。
在她看来有些事情,不能因为职业的关系而选择沉默,正义和良知比什么都重要,她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也更加懂得活在当下,活出自己的精彩,哭灵这份职业虽然辛苦,但也给李美珍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有些哭灵人一场只能拿到几百元,而像李美珍这样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一场能拿到数千元,这行没有固定的收费标准全凭市场调节,最终取决于哭灵人的水平和客户的满意度。
靠着这份收入李美珍彻底摆脱了经济困境,她给儿子买了最新款的手机和电脑,还在东莞为儿子置办了婚房,并在老家翻新了房子。
经济的独立也让李美珍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她不再局限于哭灵这一份职业,开始尝试其他的可能性。
她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餐饮店,虽然挣得不多但足够她未来的养老,她明白哭灵是一份吃青春饭的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精力都会下降。
她并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变得麻木或者看淡生死,她见过太多生离死别,体会过太多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她更加懂得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
她很少发布哭灵现场的画面,因为她觉得这是对逝者和家属的尊重,在她的视频中,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悲伤的哭灵人,而是一个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普通女性,她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和朋友聚会,喜欢分享美食和美景。
疫情期间很多地方的丧葬仪式都受到了限制,哭灵的需求也减少了,但李美珍的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因为认识她的人很多,她从来不缺工作。
她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口碑,依然在这个行业中站稳了脚跟,如今李美珍的孙子已经两岁了,她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她明白人生苦短,要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刻的幸福。
她说:“死亡并不可怕,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这句话是她对人生的总结,也是她对死亡的理解。
哭灵作为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哭灵被视为一种表达孝道和哀思的方式,也是丧葬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哭灵的意义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在现代社会哭灵的需求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哭灵仍然是丧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哭灵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例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许多年轻人对传统习俗的了解和认同感逐渐减弱,对哭灵的需求也相应减少,此外一些不良从业者的存在,也损害了哭灵行业的声誉,使得一些人对哭灵抱有偏见。
然而哭灵也并非一成不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一些哭灵人开始尝试新的形式和内容。
李美珍就是哭灵行业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哭灵人,见证了这个行业的风风雨雨。
李美珍的哭灵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传递一种情感,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她用自己的哭声,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怀念对人间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