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咱生活里是不是经常碰到这种事儿:你满心欢喜地跟另一半分享日常,结果对方只顾着刷手机,随便应付几句,你瞬间火冒三丈;又或者和同事讨论方案,你提出的想法被对方一票否决,还被怼得哑口无言,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其实,很多时候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就是这看似不经意的沟通方式。你以为自己在正常交流,没准已经在无意间 “暴力” 了一把。今天咱就来聊聊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那本《非暴力沟通》,看看怎么才能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让生活少点 “硝烟”,多点爱。
暴力沟通的 “雷区”,你踩过几个?道德评判:别用你的尺子量别人咱先唠唠这道德评判,这可是生活里的 “常客”。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看见有人穿得奇装异服,心里就开始嘀咕:“这人咋这么另类,真没品。” 又或者同事上班迟到了几分钟,你就暗自给人家贴上 “不靠谱” 的标签。在电影《搜索》里,叶蓝秋被查出癌症后心情低落,在公交车上没给老大爷让座,这事儿被媒体曝光,好家伙,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道德审判的风口浪尖,被骂得狗血淋头,最后不堪重负选择了轻生。咱得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难处,不能仅凭一眼、一事,就拿自己心里那杆秤去衡量别人,轻易给人下定论,这一 “判”,可能就把人伤得透透的。
进行比较:伤人自尊心的 “利刃”再说说这 “进行比较”,简直是伤人于无形的 “大杀器”。好多家长都爱干这事,“你看看别人家孩子,次次考试年级前几名,你再看看你”,这话一出,孩子心里那委屈、那挫败感 “蹭” 就上来了。就像《少年说》里有个女孩,站在天台上哭着对妈妈喊:“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我的努力你怎么都看不到?” 可妈妈还觉得是 “为她好”,用打击来激励。其实,每个人成长节奏不一样,各有闪光点,总把别人当标杆压在家人、朋友身上,只会把关系越压越僵,把对方的自尊心碾得粉碎。
回避责任:信任的 “粉碎机”还有这回避责任,职场里特别常见。项目搞砸了,有人张口就来:“这不能怪我啊,客户临时改需求,时间又那么紧,我能有啥办法?” 或者 “这是领导安排的,我就照做而已”。看似把锅甩出去了,可实际上呢,同事、领导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次数多了,谁还敢把重要任务交给你?谁还愿意跟你合作?这是亲手把别人对你的信任砸得稀巴烂,往后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强人所难:以爱之名的 “控制”最后讲讲强人所难,打着 “为你好” 的旗号,干着 “控制” 的事儿。电视剧《小欢喜》里的英子,多优秀一孩子啊,满心欢喜想考南京大学,就因为妈妈宋倩觉得北大清华才是最好的,非得逼着女儿选,各种施压。英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患上中度抑郁症,甚至都想跳海解脱。生活里,这种情况也不少,家长强制孩子报辅导班、选专业,情侣一方强迫另一方改变生活习惯,以为是爱,实则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让人苦不堪言,最后往往两败俱伤。
开启非暴力沟通 “新大门”唠完这暴力沟通的 “坑”,咱得赶紧瞅瞅这非暴力沟通咋整。它可不是啥高大上、难上手的玩意儿,核心就是转变咱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打个比方,以前你看见老公回家就瘫在沙发上玩手机,张嘴就来:“你怎么这么懒,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家里啥事儿都不管。” 这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一上来就给人定性、指责。要是用非暴力沟通呢,你可以这么说:“我看到你今天下班回家后,一直在沙发上玩手机,已经玩了一个多小时啦(这是观察),我心里有点失落(这是感受),因为我今天上班也挺累的,特别希望回家能和你一起分担下家务,聊聊天(这是需要),你能不能先放下手机,帮我一起把厨房的碗洗了,咱们再好好唠唠嗑(这是请求)?” 这么一说,是不是既把事儿讲清楚了,又没引发一场 “战争”,还让对方心甘情愿帮忙?
非暴力沟通就涵盖这么四个关键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观察就是让咱不带评判地描述事实,别把自己的主观想法、情绪一股脑儿混进去;感受呢,得诚实地把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可别再把感受和想法搅成一锅粥;需要就是深挖感受背后到底是啥需求没得到满足,只有明白了需求,才能从根儿上解决问题;最后请求,一定得具体、清晰,别含含糊糊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别用命令的口吻,得给人选择的权利。这四个要素一环扣一环,少了哪个都不行,就像做菜,少放一味调料,味道就不对了。它和暴力沟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暴力沟通是用言语当 “武器”,伤人伤己,而非暴力沟通是用语言搭 “桥梁”,连接彼此的心,让爱和尊重顺畅地流淌。
四步解锁非暴力沟通密码观察:不带评论的 “看”咱先从观察说起,这可是非暴力沟通的头阵。啥叫观察?简单讲,就是把你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事儿,原原本本说出来,别添油加醋,别夹带私货。就好比看一场球赛,你要是跟朋友说:“欧文这场比赛一个球都没进,状态不太好啊。” 这就是观察,客观描述事实。但你要是来一句:“欧文这前锋太水了,关键时刻掉链子,根本不行。” 这就变成评论了,给人扣帽子,人家听了指定不乐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讲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咱多练练这 “眼力见儿”,沟通就成功了一半,矛盾也少找上门。
感受:说出内心真实 “声音”再讲讲感受,这步可太关键了,好多人都在这儿 “栽跟头”。咱中国人啊,打小就被教育要内敛,心里想法、委屈啥的,都憋在肚子里。就像情侣吵架,女生气得直跺脚,冲男生喊:“你根本就不爱我!” 这其实不是感受,是想法,是给男生下了个定论。真正的感受应该是:“你最近总是加班,回家倒头就睡,都不咋跟我说话,我心里空落落的,可难受了。” 瞧见没,把内心的失落、难过这些感受表达出来,对方才能明白你为啥情绪不对,才能对症下药。大家平时可以多积累些表达感受的词儿,像开心、沮丧、焦虑啥的,用时不慌张,让沟通更走心。
需要:探寻情绪根源紧接着是需要,这是藏在感受背后的 “大佬”。咱为啥会有那些感受?归根结底是内心的需求没得到满足。就拿《围城》里的方鸿渐和孙嘉柔来说,孙嘉柔满心期待方鸿渐能多关心关心自己,可方鸿渐呢,整天忙东忙西,对媳妇的心思浑然不觉。孙嘉柔心里委屈,又不说,就憋出一堆矛盾,最后俩人婚姻亮红灯。要是孙嘉柔能坦诚地跟方鸿渐讲:“我最近特别希望你能抽出点时间,陪我逛逛公园、聊聊天,我一个人在家太孤单了,需要你陪陪我。” 你看,直接把需求亮出来,方鸿渐也清楚咋回事,这矛盾不就有化解的苗头了?所以,下次心里不舒坦,别急着发火,先琢磨琢磨,到底是啥需求被 “冷落” 了。
请求:明确具体 “诉求”最后一步,请求。咱把需求搞清楚了,还得学会 “好好说话”,把请求提明白。别整那些弯弯绕绕、含糊不清的。比如说,你跟先生抱怨:“你别一天到晚就忙工作,家里啥都不管。” 这就不行,先生听了,一头雾水,不知道咋改。你得说:“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放下手头工作,陪我和孩子一起吃顿饭,然后陪孩子做做作业,咱们一家人也能多些温馨时光,你看行不?” 这么一说,目标明确,还有商量的口吻,先生就知道该咋行动,也乐意配合,这不比吵一架强多了?记住,请求不是命令,给对方点自主权,事儿往往办得更顺。
非暴力沟通的 “神奇魔法”咱把这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练熟了,那生活可就大不一样啦!它就像个万能 “魔法”,能疗愈咱内心深处那些隐秘的伤痛。你想想,以前和家人闹矛盾,心里那个疙瘩老解不开,现在用非暴力沟通,坦诚说出自己的委屈、需求,误会消除了,心里也敞亮了。它还能帮咱突破那些老是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的负面思维方式,让咱看问题更通透,不再钻牛角尖。碰到人际冲突,也别慌,用非暴力沟通,心平气和地把事儿摆出来,理解对方需求,提出自己请求,矛盾 “嗖” 的一下就化解了,多省心!
家人们,咱都试试这非暴力沟通,把它融入日常生活,慢慢你就会发现,身边的关系越来越和谐,自己的心情也越来越舒畅,这不就是咱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嘛!要是觉得这视频对你有用,别忘了点赞、收藏、转发,让更多朋友学会这超实用的沟通技巧,咱下期再见!
快来试试非暴力沟通吧!家人们,咱唠了这么多,《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 “精华” 算是给大伙掏出来了。这可不是一本看完就丢一边的书,得用起来,让它实实在在改变咱的生活。把暴力沟通那些 “臭毛病” 都改掉,什么道德评判、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统统打入 “冷宫”。多练练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 “四大神功”,说话前先过过脑子,想想这话咋说既不伤人心,又能把事儿办好。咱就从身边小事儿开始,和家人、朋友、同事交流时,多些耐心,多些理解,用爱去 “暖化” 矛盾,别再用言语当 “武器” 互相伤害。我相信,只要坚持非暴力沟通,咱身边的关系指定越来越铁,生活也会越过越美,到处都是爱的 “小确幸”。要是觉得这期视频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关注、分享,咱们下期再见啦,愿大伙每天都有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