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日,我们不得不思考:从残障人士的角度出发,什么是最好的帮助?
课本里的“扶老奶奶过马路”,教我们从小面对弱势群体要学会热情、主动。到了真正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事情不是我们想得那么简单。
“乐于助人”强调的是积极行动、不吝友爱。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善意的目光、刻意的夸赞,或许会对弱势群体造成二次伤害。
一:不要将我视为励志偶像
我们对于残障人士最大的不公平,也许是把他们都作为励志偶像。我们常常会想,自己过得艰辛,但这些人比我们获得更加艰辛,我们凭什么不努力之类的。
当台上的演讲者坐着轮椅,观众多少都期待这位嘉宾会带来什么鼓舞人心的演讲。Stella Young 是一位喜剧演员,她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却常常被冠以励志典范。
过度的同情造就了过分的期待。网络上流行的残障人士的照片和励志语录,对残障人士是不公平的物化。人们把励志当作对他们的普遍赞美。Stella说,她也会被其他残障人士所启迪,但不是从他们从身上学会自我激励,不是对比别人而言自己有多幸运,而是无时无刻学习“genius ideas”,比如用烧烤棍把东西从地上捡起来。
二:真正的帮助,是让他们感到自信
Mileha Soneji的叔叔被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后,这个曾经是家庭聚会焦点的男人,突然躲在大家后面,躲避怜悯的目光。眼看着叔叔因为身体的障碍导致了性格的变化,Mileha作为设计师,设计了很多解决“颤抖”的生活用品,但她决定不能一直停留在解决表象问题。
她观察叔叔下楼的时候,发现帕金森病人爬楼梯是一系列连续动作,不需要借助拐杖身体就能持续走动起来。她想到了一种最简单的方法使叔叔“正常”走路——将阶梯假象的贴纸贴到地上。“他跟我说,我让他感觉做回了自己。”
以人为本的解决方案,不能让使用者感到自己被特殊对待,也不是迫切地使他们和“常人”无异,关键是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尊严和自信。
三:将“残障”视为创新的推动力
当我们谈论“残障”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残障是一种障碍,而障碍只是少数人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就像让一个不经常锻炼的人和一群运动员爬山,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山坡对前者而言更像是障碍。
而障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很多设计最初是为了方便残障人士,最终却受到了大众用户的喜爱和推崇。比如手机短信,刚开始是为了失聪者发明的。假想一开始就为残障人士做设计,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
Elsa Roy从10岁逐渐丧失听力直至失聪。失聪让她面临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她不得不思考怎么解决。于是她想到了一套可以解决世界级难题的工具,无论残障领域。
“这项工具被称为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是一个探索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步是定义问题,并了解其限制条件。第二步是观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人们,并领会他们的感受。第三步是构思,抛出数以百计的想法,数量越多越好、越新奇越好。第四步是成型,尽你所能地搜集信息,模拟你所做的决定,并测试,然后做出改进。最后一步是实施,保证你想出的解决办法是稳定可行的。”
残障人士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拥有特别的体验方式。而我们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每个人都有“用户体验”不够良好的时候,为了优化体验,都必须经历探索和思考。所以从残障人士的角度,同样能产出普适性的实用成果和生活智慧,最终反哺于社会,带给所有人更美好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启示。
看完上面的三个TED TALK,思考我们对残障人士最好的帮助是什么?
我们需要:忘记残障的身份标签;从残障的真实需求出发。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遇到障碍,
Disability or not.
每个人都有解决障碍的需求,
Disability or not.
每个人都有解决障碍的能力,
Disability or not.
愿我们早日拥有“无障碍”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