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06年之际,北戎对齐国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齐国赶忙向与之交好的各诸侯国发出求助信号。众多诸侯国纷纷响应,皆派遣军队前往救援齐国。郑庄公这边派出的乃是太子忽。太子忽率领军队赶赴救援,诸侯联军迅速出击,大败戎军,不仅俘虏了其两大主帅大良与小良,还将三百名带甲戎军斩首,把这些首级送给了齐国。
危机得以解除后,齐僖公满心欢喜。于庆功宴上,他瞧见了郑国太子忽,不禁又想起此前的念头,便打算将齐国宗室的一位女子许配给太子忽。然而,面对这一提议,太子忽的态度十分坚决,毫不犹豫地予以了拒绝。
有人询问太子忽拒绝的缘由,太子忽如此回应道:“我未曾为齐国效力做过什么,本就不敢贸然迎娶齐国的女子。如今因国君之令匆匆赶来解救齐国的危难,要是娶了妻子再回国,这就成了借着战争来娶妻了,动机可就不单纯了,百姓又会如何议论我呢?”
没错,太子忽拒绝齐僖公这可不是头一回了。讲起来,齐僖公那是打心底里喜欢太子忽呢,不过呢,这里面自然也有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因素在里头啦。
需明确的是,齐僖公、郑庄公以及楚武王向来有春秋三小霸之称。郑国呢,在春秋战国那段漫长岁月里,多数时候不过是个立场摇摆如墙头草的中等诸侯国罢了,可在郑庄公当政阶段,它却着实是极为强悍的一股存在。
齐僖公本就有心与郑庄公交好并结成同盟。数年前,齐僖公之女文姜到了适婚年龄,齐僖公便打算把文姜许配给郑庄公之子。然而,太子忽却予以拒绝,其表示:“我国乃小国,和齐国并不匹配,实难联姻。”
齐僖公听闻后便没再多言。之后,有人询问太子忽拒绝与齐国联姻的缘由。太子忽回应道:“每个人都有与之契合的配偶,齐国那般强大,并非适合我的配偶。《诗》里讲‘求于自身,能多获福德。’我靠自己便足矣,要大国来做什么呢?”
著名的成语“齐大非偶”出处在此。太子忽的想法很单纯,他并不想与大国联姻,而是期望凭借自身去达成理想,而非依靠齐国这样的大国。并且,要是和大国结亲的话,日后很可能会受到齐国的掣肘。
太子忽的念头着实颇具励志色彩,可放在当时那个年代,就显得有些太过天真啦。他虽有着和其父郑庄公一样的雄心壮志,然而在能力方面,却远不及郑庄公呢。
彼时祭仲曾对太子这般讲道:“咱们郑国的国君姬妾众多,且深得其宠爱。太子您若得不到大国的帮扶支持,是没办法顺利继承国君之位的。要知道,那三位公子可都存在成为国君的可能性呢。”
虽说那时太子忽已然身为太子,可其太子之位并非坚如磐石,日后能否顺利继位实难确定。他的两位弟弟,即公子突与公子亹,皆是他继承大统的强劲阻碍。要是太子忽能迎娶齐国公主,获齐国助力,那继位之事大体可稳,然而太子忽却予以拒绝,他一心只想凭借自身之力。
太子忽的态度极为坚决,任齐僖公怎样也无法改变他的想法。恰在此时,鲁桓公派遣公子挥来到齐国,此行目的是为鲁桓公求娶文姜。于是,齐僖公便顺势将文姜许配给了鲁国,以此来处理这一情况。
当太子忽率军前往救援齐国之际,齐僖公见到他后便又提及了之前的事儿。彼时文姜才刚给鲁桓公诞下一个孩子,齐僖公的女儿也都已经嫁人了,即便如此,齐僖公仍盼着能把齐国宗室的女子许配给太子忽,可太子忽依旧予以了拒绝。
齐僖公曾两次积极促成与郑国的联姻之事,然而太子忽却坚决不肯答应,面对太子忽的态度,齐僖公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到了公元前701年的时候,郑庄公离世,之后祭仲拥护太子忽继承王位,如此,太子忽便成为了郑昭公。
郑昭公虽说成功继承了国君之位,可却没能稳稳当当地坐在这个位子上。公子突的母亲乃是宋国雍氏家族的女子雍姞,这雍氏深受宋庄公的喜爱与恩宠。于是,他们便处心积虑地谋划着,一心想要让公子突取代郑昭公成为国君。
宋庄公想出一个主意,把祭仲骗至宋国后就将其扣押起来,还对祭仲进行威逼,称若不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便要取他性命。与此同时,雍氏也把公子突给抓了,并且借着这一事件向公子突索要财物。
祭仲怎会甘心赴死呢?无奈之下,他唯有应下宋庄公的要求,与宋国订立了盟约。随后,祭仲便带着公子突返回郑国,打算将公子突拥立为新的国君。而郑昭公得知了这一情况后,便早早地逃奔到了卫国去避难。
就这样,郑昭公仅仅在国君之位上待了四个月的时间,便被人从台上赶了下来。随后,公子突继承了国君之位,自此他便成为了郑厉公。
在郑厉公执政之时,祭仲独揽国政大权,这可把郑厉公吓得不轻。毕竟他本就是靠祭仲的扶持才登上国君之位的。倘若哪天祭仲起了心思,要另立他人为君,那郑厉公可就身处险境了,仿佛有一把利剑始终高悬于他头顶,随时可能要了他的性命。
与其等着被他人杀害,倒不如先下手把对方解决掉。基于此,郑厉公便开始谋划着要除掉祭仲,还特地安排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暗中行刺祭仲。可没成想,这件事竟被雍纠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儿知晓了。她一时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是好,便跑去问自己的母亲:“父亲和丈夫相比,究竟哪一个更为亲近?”
她母亲的回应颇具意味,讲道:“生父仅一人,可丈夫却能有好些个呢。”祭仲的女儿一听这话,立马就清楚该如何抉择了。于是,祭仲便抢先下手杀了雍纠,如此一来,郑厉公和祭仲之间的矛盾也就彻底摆到了明面之上。
郑厉公对祭仲是真的毫无办法,而且还担心祭仲会反过来找他算账呢。没办法,他最后只好跑到了郑国的边邑栎邑待着。这么一来,就相当于他以一种变相的方式,把郑国国君的位子给交出去了,实在是无奈之举。
公元前697年六月,距离之前过去了一个月,郑昭公得以重回郑国恢复君位。与此同时,栎邑则成了郑厉公的所属之地。在这种情形下,双方也只能认可彼此的存在状态,相互容忍对方占据相应的地盘。
诸侯们晓得郑厉公抵达栎邑之后,曾联合起来对郑昭公发起攻打,只是并未取胜。并且宋国还赠予了郑厉公一批士兵,如此一来,郑昭公也不敢贸然去攻打栎邑了,就这样,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颇为微妙的平衡态势。
事实上,对郑昭公构成真正威胁的并非身处栎邑的郑厉公,而是高渠弥。细细说来,这二人之间的矛盾早在郑昭公尚为太子之时便已然存在了呢。
彼时,郑庄公欲擢拔高渠弥为卿。然而,太子忽对高渠弥甚是反感,还曾全力阻拦其出任卿位。但最终,郑庄公并未采纳太子忽的建议,依旧让高渠弥当上了卿。就因这事,高渠弥与太子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
郑昭公得以继位后,高渠弥心中惶恐不安,生怕郑昭公哪天会对自己痛下杀手。他思来想去,觉得与其坐以待毙,等着被郑昭公杀害,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将郑昭公置于死地。于是,高渠弥便时刻留意着,一直在找寻能够杀死郑昭公的合适时机。
公元前695年的十月二十二日,一直等待的那个机会终于降临。高渠弥陪着郑昭公外出打猎,他心里清楚,当下就是除掉郑昭公的绝佳时机。于是,在野外,高渠弥将郑昭公射杀,而从郑昭公复位算起,到此时恰恰过去了两年4个月。
郑昭公起初满怀信心,立志要凭借自身能力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谁能想到呢,他继位仅仅四个月便被赶下了台,后来即便复位了,也不过坚持了两年四个月,就惨遭臣子杀害。这着实令人悲哀,此等悲哀,既是郑昭公个人的,亦是郑国的悲哀所在。
在郑氏三公,也就是郑桓公、郑武公以及郑庄公的引领之下,郑国一路发展,待到郑庄公时期,已然崛起成为一个实力强劲的诸侯国。而郑庄公本人更是凭借其卓越才能,跻身春秋三小霸的行列。由此不难看出,那时的郑国确实颇具强大的实力。
然而,郑庄公着实未拥有优秀的继承人。郑昭公表现欠佳,郑厉公同样如此,就连郑庄公其他的儿子亦是不行。正因为这般状况,在郑庄公离世后,郑国即刻陷入内乱之中,国力迅速衰退。其从春秋初期的强国沦为了后来随风倒的“墙头草”,在诸侯争霸过程里,不但未能占据一席之地,反倒沦为晋楚争霸的牺牲品,谁强大就依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