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房贷无车贷无孩,陪老公裸辞留学英国,一起打工旅居看世界

真实人物采访 2024-09-01 15:11:27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704位真人故事

我是索索,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80后女孩。

毕业后,我在互联网公司做编导,相亲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婚后我曾去英国留学一年。

2022年,我俩先后辞职,又遇上疫情,萌发了去海外求生活的想法。于是,老公留学,我陪读。今年6月,老公顺利毕业,我们兼职赚钱,闲暇时去穷游。

至于未来,能找到工作就留下,找不到就回国。我相信尽力而热情的人生没有遗憾,没有遗憾就没有资格不快乐。

(暑假旅居,格拉斯哥,2023)

我是独生女,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

校园时期,我的成绩很好,是父母、老师眼里的乖乖女。不过,我极度内向,遇事会在脑子里想很久,不敢开口,用现在的话,我当时很“内耗”。

大三,我迎来了自己的“叛逆期”,在大厂实习了一段时间后,我选择搬出去自己住。

自我意识开始慢慢觉醒,伴随着较早的实习经历,以及经济部分独立,我开始考虑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过一个怎样的人生。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在某线上教育平台,公司吃到互联网红利,规模变大,业绩增长。我作为编导和小组长,做着自己喜欢的创意设计类工作。

工作小有所成,我开始着力自己的终身大事。

可能是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或是童年与青春的内耗,我觉得比起事业发展,追求一段良好稳定的高质量亲密关系,值得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我所有的美好体验,都需要与人分享。

(徒步奇迹石,挪威,2018)

在经历了一场短暂而彻底失败的恋爱后,我意识到不快乐的根源,是自己没有尽力。

2013年,我通过相亲认识了同龄同城的老公。三个月后,我们正式确定恋爱关系,并在交往三年后结婚了。

婚礼前我开玩笑问过老公:“我们按部就班地结婚一点不浪漫,如果当时换了一个人,是不是也这样过?”

我老公说:“自打认识对方后,我们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是认识了对方后的自己。”这话竟然有点哲学的味道,这大概也算是我后来对哲学产生兴趣的“早教”。

现在我越来越认可老公的说法。回头看,结婚不是结局,经营才是一辈子的事。

办完婚礼,我跟老公说,我已经30岁了,在公司工作了七八年,以后有了小孩,时间就没那么自由了。我想在这之前出国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

(某个普通的上海周末,一起压马路)

老公当时在外企工作,经常到国外出差,眼界比我宽广。他支持我趁年轻出去开阔视野,看看未知的世界。

于是,在老公的支持下,我到英国伦敦读完了一年制硕士。 我很喜欢国外的多元文化,为我埋下了第二次出国的种子。

回国之后,公司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不如之前好,我的第二个东家是新能源汽车公司,我在那里工作了两年。作为品牌主管 ,直属领导很肯定我的能力。工作期间,有个国企想来挖我,经过多轮面谈,最后给我年薪40万,工资涨幅超过30%。

有人劝我赶紧拿下这个offer,毕竟谁都不会跟钱过不去,但我还是放弃了。一个原因,我不太适应国企的氛围环境;另一个原因是,我赚更多钱的代价,是要牺牲很多个人时间。

(自己拍的婚纱照,圣米歇尔山,法国)

我和老公都喜欢上下班有规律,下班可以回家给家人做个饭,练练瑜伽。况且,我物欲不高,内心没有太多动力去赚钱。

没想到,我没跳槽,老公却跳槽了。2021年底,老公换了一个新工作,涨薪也有30%,代价是加班。

他之前基本上朝九晚五,跳槽之后,经常加班。我晚上七八点做好饭,他十一点才回家,饭菜都凉了。

过完年,老公辞掉了工作,随之而来是疫情封城,加剧了方方面面的生活难度。我们很想要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基于之前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我们想一起出国。

两人的存款不多,为了最大程度控制启动资金,减少试错成本,留学成为最终方案。

我已经有一个英国硕士学位了,所以决定让老公一人申请英国硕士,我作为伴侣,拿陪读签证一同前往。

(跳伞前,新西兰蜜月行,瓦纳卡湖,2017)

老公一开始很犹豫,最后还是行动了。

出国第一步要过英语关。疫情原因,我们连续两次报考了雅思线下考试,却都被取消了。

我们转战“多邻国(Duolingo)”,虽然没雅思那么通用,但考试难度、流程都简单,关键还便宜,可以在家里考。尝试了两次,老公终于把成绩刷到了录取底线。

整个申请过程,我们没找任何中介。对于选学校,我们有清晰且明确的要求,能接受“多邻国”成绩、学费便宜、有奖学金、排名不考虑、适宜居住、在英格兰。

应届生出国读硕士,大多追求排名。作为有工作经验的大龄留学生,我们对一年制英国硕士的需求,已经完全不同了。

我们搜索了所有英格兰大学进行筛选。2022年9月份开始,老公陆续收到录取通知书。有4所学校发来了offer,我们最终选择了利兹贝克特大学。

(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去利兹,2023)

当时还在疫情期间,我们担心春节人流会增多,有飞不了的风险,就早早购买了春节前的机票。出发前不到一个月,两人还都得了新冠,好在很快康复。

2023年1月,我们平安抵达英国。

从萌生出国想法,到申请并收获录取,再到落地英国,这是个大工程,我们没有找任何中介,全部自己操作,仅用了半年时间。

至此,两个人一起的出国留学费用,包括一年学费、学校申请、签证和机票,总计启动资金14万元左右,人均不到7万。

我们很幸运,英国在随后的几个月,就取消了一直很宽松的家属陪读签证政策,如果当时迟疑一阵,计划便无法实施。

下飞机后,我们暂居在短租房。第一个挑战就是在寒冷的冬天找房子。

之前我一个人去伦敦读书,租房很容易。两个人一起来到利兹才发现,除了需要高质量的担保人、各种付款要求等条条框框,夫妻租房的难度更大。

(暑假,爱丁堡,2023)

首先,利兹房源没有伦敦多。其次,因为暂时没有收入,我们对租房成本也比较控制。刚到一个新城市,为了租到第一个合适的房子,我们没少吃苦头。

后来,第一个房子的合同到期,我们需要换租房子,却因为着急,差点被骗。

我们在网上找到一个租房信息,去实地看了,房子很大,卫生状况好,“房东”热情地发来了合同。转账却出现了意外,没有成功,银行说是私人陌生账号,需要我们确认。

我们跟“房东”解释,“房东”却开始给我们施压。这个时候,我们觉得不对头,最后在一个知名的短租平台上,发现这个房子是用来短租给游客的,当天就可以入住。

也就是说,我们遇到一个假房东,他只不过是短住几天的租客!

(徒步洛蒙德湖,英国,2023)

经历一番波折,我们终于租到了合适的房子。这要感谢在利兹期间新认识的一位香港朋友。他在当地工作,把自己房子的房间租给了我们。

我们感到很幸运,终于不用担心担保人问题,也不用担心住一年就被要求搬走了。

在和各种中介、房东的接触中,我们还快速学习了当地条例。我们曾经成功说服中介,在第一年暑假期间,顺利转租掉自己第一个出租房。

英国硕士排课不多。我们春季入学后,很快发现暑假近三个多月,学校没有排课。一样付着房租,不如换个城市。思路被打开,我们开始了接近旅居的生活。

2023年夏天,我们在格拉斯哥度过了美好的暑假,沉浸式体验苏格兰文化。

我们享受了高纬度城市,几近白昼般绵长而热烈的阳光,免费观看全世界最大自行车竞标赛,还在邻城爱丁堡,看了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爱丁堡艺术节。

(徒步峰区,英国,2023)

住在格拉斯哥,我们以这个城市为中心,规划一日游,打卡四周大大小小的海滨城镇,一览洛蒙德湖,漫步《勇敢的心》取景地斯特林。

这样旅居的好处是,均摊下来每天的住宿费很便宜,又缩短了大量交通时间,整个暑假都在游学,而每月的开销与在利兹的日常相差无几。

同样的思路也运用在了利兹的生活中,我们提前购买车票,早做出行打算。

来英一年时,我们已经游历过邻近的约克、曼彻斯特、谢菲尔德峰区、南下利物浦、伯明翰,探索过诗篇46章里的莎士比亚。

我们还去英格兰的各处海岸线留下脚步,东至斯卡布罗的南北湾,西至黑潭的海边游乐园。

我把实践走过的路线攻略整理分享到网络平台,不少网友说很有用。连老公的英国本地同学,都惊讶于我们的规划和执行力,自叹他们在英国去过的地方还没有我们多。

(买菜回家路过公园,苏格兰,2023)

我觉得出国留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习学校的专业,而是学会充分利用整个城市的资源,找机会更深入地学习和融入。

曾有人过于简单地问我:“你出来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找个更好的工作吗?”从我自身的目的来说,当然不是。

留学和其他重要的人生经验,会给你更多元的视角,会塑造你的价值观排序。在我分享经历的过程中,不少人觉得不理解,我的回答是,我理解这种不理解,因为我们想要的东西排序不同。

在利兹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经常参加各种本地活动,包括两所本地大学的各种公开课、城市政府开展的文化展会,甚至还去一些公司组织的公开行业交流会学习过。

在利兹大学参加文化研讨会时,我遇到了自己初中就很喜欢的作家张悦然,还和她一起合影留念。

(偶遇作家张悦然, 利兹大学,2023)

有时,我会一个人到酒吧里听爵士乐。有次表演间隙,一个当地小姐姐特地走来和我搭话,说欣赏我一个人来听音乐,还热情地拥抱了我。

我还在英国瑜伽馆里,体会他们比较“佛系”的课程模式,不卷高阶体式,有安全防护意识,也更享受运动本身带来的放松。

在英国还没有赚钱时,我们能省就省。去超市蹲打折的蔬菜,去慈善商店淘服饰,我因此总结了很多实用的英国省钱攻略,并在网上分享,包括本土超市的自营产品购买心得。

现在大家的消费观念在转变,变得更注重性价比。我觉得省钱和品质生活并不矛盾,也没什么不体面,反而消费得很踏实,我还写过一篇关于活着与金钱的文章,意外成了网络爆文。

(穿着英国慈善店买的连衣裙和帽子,撒哈拉沙漠,2024)

2023下半学期,衣食住行熟悉后,老公开始有精力找当地兼职。工作既能提升英语的听说,还可以补贴家用,何乐而不为呢。

英国最低时薪11.44磅,相当于时薪人民币100块左右。他一开始在网上投递,没有任何回应,然后他打印了简历,到学校和家周围的商铺挨家问。

每天问二三十家,一连问了一周,一直被拒绝。最后在利兹大学的餐厅找到了兼职,隔三差五为同学们打饭。

后来,老公又去面试了贝克特大学的校园大使。第一次面试他其实失败了,得知后闷闷不乐。

我鼓励他写邮件问问面试没通过的具体原因。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意义的失败,争取找到原因。

于是,他发了封邮件给老师,并表明自己的态度,得到和老师再次当面沟通的机会。

(利兹贝克特大学硕士毕业典礼,2024)

沟通中,他被告知面试分数不算太低,可以作为他们的储备员工,不久后就被安排了培训和工作。

在贝克特做校园大使的中国同学很少,老公能得到这个机会,我俩都很高兴。

2024年初,我的新工作来自利兹市场新开的湘西米粉店。米粉店老板娘待人和善,试工期间也正常给工资,还耐心培训我们,以保障店里食物的出品。

最令我感动的有两点。第一点是老板娘很尊重员工。有次她忙完食物的准备,在晚上11点给我们发了排班消息。她对深夜打扰大家深表歉意,还说了不用回复,白天回就好。

第二点是她对于店内菜品的精益求精。店里四五种辣椒酱和蒜蓉酱都是手工熬制。猪蹄、大肠等肉类卤味也是从头开始处理。在上海,这种纯手工、原材料不用任何半成品的小店越来越少了。

( 湘西米粉店打工日常,利兹,2024)

虽然卖米粉说到底是个高重复的体力活,但渐渐地我享受起每一个打工的日子,每一碗实实在在精心准备的食物,每一句来自熟客的夸赞,好像都成为了很重要的事情。

这一年半的经历,常常让我想起海桑的一句诗:“我配得上慢慢地活着,也配得上突然死去。”出自他的诗集《就让每天发生一些小事》。

在国外, 虽然曾经的便利生活条件没有了,但我们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带着初心,跨越了林林总总的障碍,慢慢过起想要的生活,简单、踏实、丰富且喜乐。

对未来,我们没有特别确定的计划。能在这里找到工作就留下,找不到就回国。

我不是一辈子非要留在国外,真正在国外生活也不是纯消费旅游,喜欢不喜欢,只有体验过了才知道。

如果我出国几年发现不合适,也不是非要拘泥在某一处。

(瑜伽日常练习,利兹贝克特大学健身房,2023)

父母那辈受语言与文化限制,即使经济能力允许出国旅行,但也很难长期生活。

我希望老了以后,可以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不单是经济上有能力,更包括活着的感知力,以及做决策时方方面面的可能性。

如果一定要从功利角度和结果导向去阐释,我的回答会是“良好的实践就是目的本身。”这句话出自陈嘉映老师的《何为良好生活》。只要我们尽力去实践了,就没有遗憾,每一天都值得庆祝和快乐。

身在异国他乡时,我们得到过很多人主动提供的帮助,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善意,让我心存信任。

我乐于持续分享我们的经历,希望能让不同的你们,看见多一点可能性,找到属于自己的良好生活。

【口述:索索】

【撰文:暖小桔】

【编辑:醉红颜】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感谢您的喜欢!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0 阅读:0

真实人物采访

简介:你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