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生命力】理性、激情和欲望,柏拉图的灵魂三分论

书画艺术之窗 2024-10-08 11:52:35

在早期的《斐得罗篇》中,柏拉图想象出一幅壮丽的灵魂伴随众神游行的场景,每个人的灵魂就像一驾可以飞行的马车,由一个御者驾着两匹马(御者代表理智,一匹马驯顺代表意志,一匹马顽劣代表欲望)跟随者神进行灵魂的盛大游行,去看见各种事物的本体,在这里柏拉图其实已经将灵魂分为了三个部分,也即理智、意志和欲望。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又将灵魂三分法与其对整个城邦三个阶层的划分对应了起来,将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大部分,理性对应着统治者哲学王,其美德是智慧。激情对应着军人,其美德是勇敢。欲望对应着一般公民,其美德是节制。不难发现《理想国》中的理性和激情正是由《斐得罗篇》中的理智和意志发展而来。

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又将灵魂三分法应用于生物学上,他认为灵魂的理性部分位于人的头部,灵魂的激情部分位于脖子与横膈膜之间,欲望部分则位于横膈膜与肚脐之间,其中灵魂的理性部分是不朽的,激情和欲望部分则是可朽的。将灵魂分为不朽部分与可朽部分可以看作是柏拉图灵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在《斐得罗篇》中其实是默认灵魂的三个部分都是永恒存在的。

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的灵魂三分法更像是对于事物表象的一种描述,因而必然会产生某种自相矛盾,虽然柏拉图认为在灵魂的三部分中,理性居于主导地位,它在激情的辅助下去控制欲望,但事实上,理性不仅控制力有限,其在为个体提供行为驱动力方面也往往比不上欲望,也即理性并不能总是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所以柏拉图不得不承认灵魂有善恶好坏之分,但这种五颜六色的灵魂显然便谈不上对于宇宙灵魂的无限趋近,也失去了其能为各种事物提供本源动力的神圣性,而且正如后来柏拉图自己也意识到的,既然激情和欲望随着人的死去便会消失,那将其作为永恒的灵魂的一部分便是不恰当的。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本文为《东西方美学参证》系列文章之四十六

【书画中的洗炼】以徐渭的《黄甲图》和《十二墨花图•牡丹》为例

「二十四品新解」艺术作品是精神的另一种生命形式

0 阅读:4
书画艺术之窗

书画艺术之窗

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