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气血,实则是有诀窍的,并非单纯吃进补药,便能成就气血。

嘉晨谈健康 2025-04-09 05:00:55

西安纪大夫

补气血,我通常运用两种方式,即直补法与间补法。食用党参、当归等补药,此乃直接补;通过调理脏腑间接促使气血充足,则称为间接补。

直补气血和间接补气血详述:气血的生成是存在条件的,至于具体如何生成,教材未曾阐释清晰,仅是给出了概念。内经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其含义为何?万物皆由天地氤氲而生,氤氲指的乃是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态。所以,气血的产生,是由阴阳交泰而成。建中汤中的桂枝属阳,芍药属阴,二者交泰,氤氲人气。

倘若您未能理解,在冬天吐出一口热气,此时便能看到气了,而夏天为何看不到?缘由在于天气炎热,您自身也热,二阳无法交泰。四君子汤为直补,属于阴物,阳气不足之人服用,只会形成新的痰湿。然而,这个处方的出现,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宋元时期,汉人地位卑微,有了食物,也是先供给蒙古族、金人享用,所以并非宋元时期以瘦为美,而是根本胖不起来。故而,这个时代需要补充食物(阴气),而非阳气,四君子汤、八珍汤皆可食用。

而在汉朝,据说此时代寒冷至极,连北极熊都难以忍受,人体阳气都已出表抵御寒冷,哪还有多余阳气转化食物的能量,故而需加桂枝、生姜。

写到这里,大家或许已经明白了,这两个方剂皆是极为出色的方剂,切不可南拳轻视北腿,少林鄙夷武当。许多医生称丹溪老人为滋阴派,却未曾看到丹溪先生使用附子之时,也是几两几两地上。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应当为老先生卸下了。

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老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年学个大大夫,十年学个小大夫”。越是学富五车,站得越高,便越能知晓人类是何等的渺小,也越能明白看病应当如履薄冰。张老师亦是最为低调的国医大师,其诊所门头压根未写“国医大师”四个字。有些读者朋友不太理解我的风药观点,或者觉得与他们所看过的风药书籍有所不同,便开始说教。年轻并非被攻击的缘由,《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老先生担任御医的时候也就三十来岁,而且还颇为牛气地辞职了。很多病人一听我们是基层医院的大夫,便扭头离开,我们只能感慨医治有缘人。

学习中医,也需要掌握一些西医知识。我曾医治过一位低血压患者,此人为上班族,喜爱吃甜食,在西安遍访名医,却仍未能治好头晕的毛病。经他人介绍来找我诊治,我查看了其他大夫所开的处方,温药、补药、虫药、风药都曾用过,就连我常用的处方桂枝汤加补中益气汤也已尝试,正当我手足无措之时,一位病人来科室倒水,提及中午盐吃多了,感到口渴。这一下启发了我,我就让她回家喝盐水,次日头晕症状便大为减轻。盐吃多了血液浓度高,盐吃少了,则血压低;还有一位患者,因心衰而导致尿血,当时我不敢使用破格救心汤,只因尿血。后来专门学习了西医内科知识才知晓,心衰就是会尿鲜血,只要脉象无力欲绝,使用就没错。西医生理学确实应当学好。

最后说一说两个方剂的要点。四君子汤的患者,大多饮食没有节制,饥饱无常,面色淡白,或者萎黄,疲惫易累但面色不晦暗(阳气不虚),脉象轻取无力,中取力度增加,重按力度尚可。

小建中汤的患者,整体怕冷乏力,面色晦暗萎黄,脉象细弱无力,中取、重按皆是如此。

上文提及的面色不晦暗,意思就是有光泽。黑人虽黑,却黑得发亮,黄人虽黄,也要有透光之感。但如今化妆技术高超,男女难辨,看面诊也就有了难度,我们可以将脉诊和舌诊好好钻研一番。很多人说脉象有真假,怎么会有假呢?热证出现沉细脉,乃是阳气不固;寒证出现滑数脉,乃是表寒里热;宫寒不孕者出现红舌,脉象寸浮尺沉,乃是心火旺而肾阳虚。舌头虽红,并非肾热的指征;胃阳虚出现黄腻苔,脉象细弱,黄腻乃是食积化火,并非胃热,而是阳虚化火,哪有什么真假之分?舌诊和症状不符,脉诊和症状不符,舌脉不符,不能说谁真谁假,正表明病机复杂,独处藏奸,这也是给我们的一丝破绽,让我们能够拨开迷雾,正确开方。

除此之外,还需分辨气血亏虚的部位,即我在上篇文章所讲的病位。病位并非疾病表现的地方就是疾病的位置,而是通过脉诊得出正气不足或者邪气聚集的地方才是疾病的病位。

比如腰突,脉象浮而软,是表虚;脉象沉而无力,是里虚。表虚时使用强腰健肾丸肯定是没有效果的。

所以,在表的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在里的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以及在半表半里的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其补法各不相同。教材上只划分了上中下三焦的亏虚,却忽略了表里的亏虚。

节选自纪东涛医师讲稿《从中医脉学辨中医病位》,西安纪大夫讲解,张静医师整理。

0 阅读:2
嘉晨谈健康

嘉晨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