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人才能被称为中国人?
是一心想着去国外,然后生在中国的中国人,还是有中国人的血,就能成为一名中国人呢。
熊德龙会告诉你答案,即使是身上没有一滴中国的血液,也能成为一名中国人。
熊德龙
一位没有一滴中国血的中国人1987年熊德龙将自己的父母送回了中国梅州,此时的他已经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将中国文化,弘扬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熊德龙知道,中国当时的实力,其实并不算强大,甚至相比于西方国家,还很弱小,如果是自己要想将中国的文化发扬出去,那么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要将中国变得强大起来。
熊德龙
于是熊德龙决定,通过捐款,将自己的钱,捐给学校,捐给医院,捐给中国的基础设施。让中国先一步强大起来。
只有中国强大以后,中国才能在世界上说得上话。像剑英纪念大桥、嘉应大学等等,都得到过他的捐款。
除了捐赠以外,他还专门出钱,让中国的干部们,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与经营经验。
这样等到他们回国以后,也能更好地为中国发展出力。
光是让中国强大起来当然还是不够的,你还得让其他人看到中国的强大,不然这一切都是白费的。
所以熊德龙就开始进行对于中国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中国这个国家的文化。
1993年,美国的《国际日报》惨淡经营,不得不对外招标。此时的熊德龙一想,这不正是好机会来了吗?
位于洛杉矶的国际日报
虽然说《国际日报》营业额低,但是它始终还是有庞大的群众基础的。
于是熊德龙直接花大价钱,将《国际日报》给买了下来。同时还在这《国际日报》中专门开设《今日福州》专栏,专门写中国的故事。
除了美国,还有印度尼西亚、海外版、美洲版甚至是东南亚版的《国际日报》,也相继被熊德龙所开创出来。
很多的在外读书的中国学生,看到这些来自家乡的故事,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而那些本地居民,也因为这些中国故事,对于这一个神秘的东方国家,感到了好奇,纷纷生出了想要去一次中国的想法。
1995年10月1日,那一天是新中国成立46周年纪念日,无数赴美的华人华侨在美国洛杉矶看见了已经步入老年的熊德龙在当地升起一枚五星红旗。
但是也有人对熊德龙心存疑惑,为何他不是一个中国人,他却在美国升起了中国的五星红旗。
他到底是谁?他又有何目的呢?而对于这一切,熊德龙却说了一句话:“虽然我身上没有一滴血是中国血,但是我的心却永远属于中国。”
出生父母离去,养父母将其当亲生儿子1947年,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出生了一个孩子。与周围孩子不同的是,他并不是纯正的印度尼西亚人,而是一个荷兰与印度尼西亚的混血儿。
印度尼西亚
按理来说,他的父母跨越了种族的约束而在一起,作为她们爱情的结晶,他更应该受到父母的热爱。但是他的父母却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狠心地抛弃了了他。他只能看着父母的离去嚎啕大哭。
熊氏夫妇熊德龙一家
好在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也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在他哭个不停的时候,一对中国客家夫妇听到了他的声音。在得知他已经被亲生父母抛弃以后,还没有在印度尼西亚站稳脚跟的他们于心不忍,决定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
在这个孩子七个月后,他们还走正式的法律程序,正式获得了他的收养权,并给他取名叫熊德龙。
龙在中国象征着强大,他们希望熊德龙能够强大起来,同时又是一个有涵养有道德的人。
不过对于熊家而言,多了一个人可不是简简单单就多一双筷子。
要知道在熊德龙到来之前,熊家就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为了养育这些孩子,熊家的生活本就不富裕,这个时候熊德龙又来到了熊家,势必又是一笔巨额的经济负担。
但是熊德龙的父母却始终担心熊德龙会因为自己是收养的而感到伤心,所以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给熊德龙最好的生活。
而熊德龙也一直都将养父母的这一份恩情牢记在心中。
为了能够减轻家里的负担,也是为了能够为家里赚钱,他选择在16岁,别人还在校园读书的青春年华离开校园,独自去体会社会的险恶。
好在熊德龙的经商天赋极佳,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就成功在父母和朋友的支持下,建了一家海绵厂。
海绵厂的营业额蒸蒸日上,他也靠着这个厂子成功养活了一家人,本以为生活会一帆风顺,但是谁又想到,却因为他人的嫉妒,导致这一切都毁了。
大火失厂,父母帮助重建新厂无论是在任何地方,总有一群人见不得他人的好。
在熊德龙的海绵厂因为经营的好,蒸蒸日上的时候,有人对他的海绵厂就升起了歹意。
1969年的一个深夜,熊德龙突然被人吵醒,“老熊,不好了,你的海绵厂起火了。”
等到熊德龙到了海绵厂一看,自己苦心经营的海绵厂早已经因为大火,烧得一干二净。
梦想往往就是在这么一瞬间,被彻底毁灭。熊德龙也因为海绵厂的毁灭,变得意志消沉,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熊氏夫妇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消沉下去,她们劝说熊德龙,在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东山再起”。
同时二老还将自己的房子也卖了,只为了让熊德龙能够重新振作起来。
看着已经衰老的父母,再看着父母为他卖房得来的钱,他也决定不负父母的期望,再尝试一次,让那些在背地里耍小动作的人知道,他熊德龙是打不倒的。
熊德龙通过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烟酒厂有很大的商机,于是他将自己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了烟酒厂的建设中,成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烟酒厂。
很快,他的烟酒厂就大卖特卖,成功收获了第一桶金。
而他不再像之前一样,有了一点成就就满足于现状。
他将自己的收获,继续投入到了烟酒厂的建设当中,很快就有了第一家分店、第二家分店、第三家分店……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以后,他成功建立起了烟酒公司,然后又通过烟酒公司跨国经营,成功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此时他的商业帝国,再也不是那个一把火就能烧毁的海绵厂了。
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丰收后,熊德龙携全家移民美国,以求让家人过得更好。
但是熊德龙知道,自己的父母最想念的定居之所,并不是美国,而是那个遥远的故乡,中国。
带亲归家,中国才是自己的归宿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狂潮。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放开了对于外资的限制,并开出了一大堆的条件,吸引外资进入中国。
此时的熊德龙也把目光投向了父母的故乡中国,一来是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二来是为了带自己父母回到家乡梅州。
1978年,熊德龙终于带着自己的父母,来到了他们心心念念的故乡。并且还见到了自己95岁的祖母,在祖母的陪伴下,他也完成了自己的认祖归宗。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所以熊德龙的父母在见到了家人以后,决定以后就在梅州定居,这里才是他们最想念的家乡。
而此时的熊德龙在父母离开以后,也开始思考,自己的家到底是哪里。捧起一把中国的泥土,望着远方飘起的五星红旗,再想一想自幼父母教给他的中国礼仪道德。
他悟了,早在很早之前,他的家就已经是中国了。他虽然没有中国的血,但是却永远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未来,也将永远为中国而努力。
结语在武汉疫情时期,有的人在卖着几十甚至上百块钱的口罩发着国难财。而熊德龙远在印度尼西亚,却时时刻刻担忧着中国的疫情发展。
为了能够帮助武汉度过疫情,他四处联系熟人,联合了好几个企业,最终购买了数百万的医疗设备,然后一分不要地捐给了中国。
也许他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许他身上没有一滴属于中国的血液。
但是他却比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对得起中国人这三个字。或许,相对于那些发国难财的人,相对于那些说风凉话的人,他熊德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