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姻,与社会阶级有何联系?婚姻习俗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文晓小书生 2024-03-10 06:14:41

文 | 文晓书生

编辑 | 文晓书生

«——【 ·前言· 】——»

婚姻作为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自古以来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代中国的婚礼习俗不仅是家族传承,更是社会秩序的体现。

从伏羲时期的俪皮,到唐宋时期的纳采聘礼,婚礼规范不断演变,直至宋朝的隆重婚俗,如今我们是否还能理解这些古代婚礼背后的意义?这些繁复的仪式对于现代社会是否依然有意义?

«——【 ·文化中的婚姻· 】——»

在中国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仪式之一,它不仅代表着两个人的联姻,更象征着家庭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自古以来,婚姻习俗在中华大地上扎根深厚,其源远流长,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传统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在宋朝,神童汪洙在其《神童诗》中明确指出人生四大喜事,其中之一便是洞房花烛夜,这个诗句凝聚了对婚姻的美好向往,描绘了新婚夫妇在洞房中共度的幸福时刻。

这种幸福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因为婚姻的稳固与和谐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古代婚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据记载,在伏羲时期,婚姻仪式已经开始演变,而婚礼的标志之一就是将一张鹿皮对半切开,象征着两个人的结合。

这张鹿皮被视为夫妻之间的见证,象征着他们将共同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携手共度一生的决心和承诺。

另外,女娲和伏羲的故事也为婚姻习俗增添了神秘色彩。作为兄妹的女娲和伏羲之间,充满了家族和血脉的纽带,而他们的母亲则被视为史上第一位媒婆,见证了他们的姻缘。

这种婚姻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更是家族和血脉的延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习俗逐渐演变,夏朝时期,国家开始制定了更为规范的婚姻仪式,其中包括了结婚需要迎亲的礼仪,这些礼仪不仅是对婚姻的尊重,更是对社会秩序和家庭稳定的维护。

从古至今,婚姻习俗一直贯穿着中国文化的血脉,它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对家庭、传统和社会秩序的承诺和传承。

«——【 ·婚书的传统演变· 】——»

在古代中国,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族、两个门第的联姻。

从后汉到东晋,纳采阶段延伸出了一项新的礼仪——"六礼辞",后来在魏晋时期演变为"六礼版本",通俗地说就是婚书。这些婚书承载着家族的声望、荣耀,也是两个家族联姻的正式文书。

记载中最早的一份婚书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为其子王献之求亲的《与郗家论婚书》。这份婚书字字珠玑,透露着王家的显赫地位和对联姻的诚意。"

十一月四日,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敢致书司空高平郗公足下。" 婚书开篇即彰显了王羲之的敬意和对郗家的尊重,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尊重与谦卑的礼仪。

"上祖舒散骑常侍抚军将军会稽内史镇军仪同三司,夫人右将军刘阙女,诞晏之······与公宿旧通家,光阴相接,承公贤女,淑质直亮,确懿纯美,敢欲使子敬为门闾之宾。"

这一段文字里,王羲之不仅提及了王家的荣耀与尊贵,还表达了对郗家女儿的赞美与期待。言辞间透露出对联姻的敬畏和希望,彰显了对郗家的尊重与崇敬。

整篇婚书数百字,道尽了琅邪王家的显赫,而高平郗家也是当世名门望族,算是实实在在的门当户对。

王羲之有家门可报,但普通人至少有一片真心,北宋文人张嵲的《求媒启》中也表达了普通人的真诚和期望,他以简朴的词句表达了对美好姻缘的向往与期待。

在这些婚书中,无论是王羲之的豪情壮志还是张嵲的平凡真诚,都彰显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婚姻的重视和对于家族荣耀的追求。

这些婚书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古代礼俗和思想观念的体现,历久弥新,流传至今。

«——【 ·下聘礼和下财礼· 】——»

在中国古代,婚礼是一场隆重而古老的仪式,其中纳征礼节举足轻重。

纳征,又称纳成或纳币,是男方向女方家庭赠送聘金和聘礼的过程,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

孔颖达对“纳征”的解释道出了其本质:“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这一过程承载着古代礼制中对婚姻的严肃态度和尊重之情。

在这个阶段,各家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力而为,力求体现家族的诚意和厚重,基本上,家庭会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家族传统,精心准备各种礼品。

历史上,对纳征的规定也有一定的标准。比如,《晋书·志十一》载:“太康八年,有司奏:婚礼纳征,大婚用玄纁束帛,加珪,马二驷。

王侯玄纁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玄纁束帛,加羊。”这些规定体现了社会等级和地位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

在朱熹改“六礼”为“三礼”之后,纳币阶段被细分为下定礼、下聘礼和下财礼。

这一阶段需要各种婚书,如纳币书(启)、送币书状、叠幅婚启、聘书、礼书、送礼书、下礼书等,以及问吉请期、接迎新妇和拜堂成亲等仪式,这些婚书虽然内容有所重复,但每一份都承载着家族的祝福和期许。

宋朝的婚礼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隆重的典礼之一。从纳征礼节到亲迎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注重细节、充满仪式感。

婚礼不仅是两个人的联姻,更是两个家族的结合,因此,历史上的婚礼仪式昭示着家族的尊严和传统的延续。

«——【 ·婚礼习俗· 】——»

纳币的结束象征着一场新的开始,一场将两个家族紧密相连的开始。在纳币后,紧随着的是一系列仪式中的“请期”,或称为告期。这一环节承载着男方家族的诚意和期盼,也预示着婚礼的正式确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定请期的日子必须经过精心的考量和选定,往往需要找专业的术士来算出吉日。

男方派出使者到女方家中通知迎娶日期的场景,是一种充满着古老礼仪的庄严。使者身披整齐的礼服,手捧着象征吉祥的礼品,缓步踏入女方门庭,彰显着男方的诚意与期盼。他们所携带的礼品,不仅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情感和祝福的表达,寄托着对新婚生活美好未来的期许。

女方的回应也是至关重要的,她们在接待使者的同时,传递着家族的态度和意愿。这一过程既是一场谈判,也是一次家族间的沟通与交流。而通信的过程,则更是一种细致入微的交流艺术,字里行间透露着双方家族的喜悦与期待。

随着请期的确定,婚礼的重头戏即将上演——“六礼”中的亲迎环节。这一仪式承载着古代婚礼的瑰丽与庄重,同时也承载着夫妻间深深的情感与责任。自古以来,“接新娘”一直是婚礼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象征着男方对于新生活的迎接和承诺。

在迎娶的日子里,整个家族都沐浴在喜庆和祥和的氛围中。男方家族洋溢着喜悦,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成员的到来。而女方家庭也在细致地准备着,他们心怀期待,盼望着女儿在新的家庭中幸福美满。

当迎亲队伍抵达女方门前时,场面热烈而庄重。男方的使者手持着礼物,向女方家族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祝福。而女方家族则以礼相待,将这一重要的时刻视为家族的盛事,展现出他们的风度与气度。

接下来的仪式更是充满了乐趣和仪式感。新郎亲自驾驶马车,迎接新娘的到来。这一场景不仅是一次隆重的仪式,更是一种对于新生活的期许和承诺。新娘随着母亲缓步而出,她们身穿华丽的礼服,面带羞涩和喜悦,展现着女性的温柔与美丽。

进入新郎家门后,一系列庄重而温馨的仪式接踵而至。共牢合卺,寓意着夫妻同心,共度幸福生活的种种起始。他们共享着一块肉,一瓢酒,象征着生活的甘苦与共享,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期许。

这一场婚礼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喜悦与幸福,更是两个家族间联姻的喜庆和祝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古老的仪式和现代的情感相互交织,续写着爱情的传奇,承载着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 ·宋朝婚俗与传承· 】——»

宋朝以后,婚礼的盛大程度逐渐演变成了社会上一场热闹而庄严的盛宴。贵族和士大夫家庭举办的婚礼,无论是场面还是花费,都已经超越了普通百姓的想象。

从《东京梦华录》的记载中可以窥见一斑,婚礼的繁琐程序与丰富仪式,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尊重与重视。

在婚礼之前,新人要为新房布置一新,悬挂帐幔、铺设被褥,这一过程被称为“铺房”。而亲迎当天,废弃了使用马车的传统,取而代之的是花轿子,这被视为对新娘尊贵身份的体现。

然而,进入花轿的一刻也并非简单,轿夫和车夫会搭起一道“起担子”的门槛,新郎需要贡献一定的“加钱”以示诚意。

抵达男方家门前,又是一番新的挑战。男方亲戚会阻拦门前,索要吉利钱和红包,这是为了预示着新娘将来的幸福与富足。

接着,一个充满祝福的仪式——“撒谷豆”,在门前举行。新娘会手持谷物、豆子、果子等与金钱混合的立斗,挥洒而下,象征着家庭的兴旺与财富。

一旦新娘踏入新房,她会坐在床上,这被称为“坐富贵”,预示着她将会拥有丰盛的生活。在宾客们尽情畅饮之后,主人会在中堂摆设床榻,上置椅子,邀请父母长辈依次上座饮酒,这被称为“高堂”,寓意着家庭尊严和团结。

最后,祭祖拜堂之后,一对用彩线相连的酒杯被取出,新郎、新娘相互敬饮,这便是“交杯酒”的来历。这一仪式承载着家族的延续与传承,也是新婚生活的美好祝福。

宋朝的婚俗礼仪被认为是婚礼文化的高峰,其影响贯穿了历史的长河,直至朱熹改“六礼”为“士昏三礼”并制定《家礼》后,明清两朝的婚俗基本遵循《家礼》的规范,并将这些礼仪沿袭至今,成为当代婚礼文化的一部分。

«——【 ·结语· 】——»

古代婚姻习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家族传承和社会秩序的象征,从伏羲时期的俪皮到宋朝的隆重婚俗,婚礼规范不断演变,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传统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婚书的传统演变和纳征礼节的规范,体现了社会等级和家族荣耀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婚礼仪式从纳币到亲迎,承载着家族的诚意和期许。

古代婚姻文化的瑰丽与庄重,以及家族间的联姻和祝福,构成了中华传统婚礼的精髓,也为现代婚礼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遗产。

0 阅读:8

文晓小书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