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作为厨具行业的龙头,苏泊尔生产的锅,几乎包揽了大半个中国厨具市场,公司市值更是高达400多亿,甚至于被一度称之为“最强国货之光”。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其实早在18年前,苏泊尔就已经不再是所谓的国货,不仅被以最低价收购,国内占有的股份分红也仅有0.01%。
当年的苏泊尔掌门人为何要将公司拱手让人?面对如今的苏泊尔他后悔了吗?
国货易名不是个例
在厨具领域,苏泊尔曾经那可是响当当的国货龙头。
1999 年就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2002 年成了中国炊具行业首个 “中国驰名商标”。
国家给的荣誉一个接一个,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那都是肉眼可见。
从最初的压力锅,到后来的电饭煲、电磁灶等,苏泊尔的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老百姓都认这个牌子。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2006 年,法国 SEB 集团强势入局,创始人苏增福竟不顾大众反对,以23亿的低价,将苏泊尔的控股权拱手相让,自己仅留 0.01% 的股份用于分红。
这一操作让中国民众不淡定了,质疑声铺天盖地:为何要卖掉这个倾注无数心血的民族品牌?但其实这种事情并非个例。
在咱们日常生活里,像中华牙膏、哈尔滨啤酒这些国货品牌,那可都是家喻户晓的存在,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可你知道吗?如今它们都已经改姓 “洋”,成了外资旗下的产业。
就拿中华牙膏来说,打从 1954 年创立,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国货,在老一辈心里,它就是品质的象征。
巅峰的时候,国内牙膏市场它占了近四成份额,谁家洗漱台上没它都不踏实。
结果呢,1994 年被联合利华收购后,虽说还活跃在市场,可本质上已经是外资品牌了。
还有哈尔滨啤酒,1900 年由俄罗斯商人在哈尔滨建厂,后来历经波折,新中国成立收归国有,一度是东北啤酒界的 “扛把子”。
可 2004 年被百威英博拿下后,这国货身份也没了。
然而这些企业在由外资控股以后,的确发展越来越好,不禁让人怀疑,当初苏增福套现离场是战略考量,还是另有隐情?
白手起家的浙商传奇
1941 年,苏增福出生在浙江台州玉环市的一个贫苦农家,打小就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为了减轻家中负担,也为了谋条出路,19 岁的苏增福毅然投身军旅,在部队一待就是 8 年。
退伍后,他没给国家添麻烦,自己四处找工作,最后进了台州农机厂,成了一名业务员。
虽说业务员的工作辛苦,常年在外奔波,可苏增福却干得兢兢业业。他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45 岁那年,他被推选为农机厂厂长。
当时市场经济发展迅猛,苏增福敏锐察觉到,光靠厂里现有的业务,很难在市场浪潮中有大作为,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产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市场考察中发现了压力锅的商机。苏增福当机立断,决定涉足压力锅领域。
可创业哪有那么容易,他们厂一没名气、二没商标,产品怎么卖?苏增福脑筋一转,想到了当时赫赫有名的 “锅王” 沈阳双喜。
沈阳双喜可以说是中国压力锅的鼻祖,1964年时就自主研制了中国第一口压力锅,迅速占领了锅具市场。
更是凭着产品新鲜,加上质量可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早早就把品牌打出去了。
此时能和沈阳双喜合作,对于苏增福来讲,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他找到对方商谈购买商标使用权。
而沈阳双喜作为当时的龙头企业,每天寻求合作的人多了去了,起初并没把这个小厂放在眼里,爽快地答应了合作。
没想到苏增福魄力十足,直接一口气投资 300 万元,用来购买最新的压力锅生产线,生产出的压力锅质量甚至远超沈阳双喜。
靠着沈阳双喜的品牌名气,再加上苏增福做生意实在,讲诚信,产品质量把控严格,他们厂生产的压力锅销量蹭蹭往上涨,没多久就超过了沈阳双喜本厂的销量。
这可把沈阳双喜惊到了,感觉到威胁的他们,直接单方面毁约,禁止苏增福厂使用他们的商标。
一时间,苏增福的厂子陷入困境,身边很多人都劝他放弃,把厂子卖了换别的行当。
但苏增福骨子里那股军人的倔强和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他坚信有压力才有动力,有竞争才有市场,不管干哪一行都要干好,干就完了。
况且经过这次波折,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才能长远发展。
苏泊尔的崛起与困境
于是,1994 年,苏增福带着儿子苏显泽,创立了 “苏泊尔” 品牌,英文名为 “SUPOR”,寓意超越,超过行业其他品牌。
品牌有了,怎么打开市场又是个难题。好在,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93 年,国内高压锅企业众多,品质也参差不齐,经常有意外发生,为了确保高压锅产品品质,国家公布了压力锅新标准。
这一政策变动,让很多大企业头疼不已,纷纷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愿投入成本整改。
苏增福却从中看到了转机,他和儿子苏显泽,一个有着丰富的市场经验,一个有着专业的知识背景,父子俩带领团队日夜钻研,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压力锅。
当其他企业还在观望时,苏泊尔的新产品已抢先上市,凭借过硬的质量,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一跃成为行业内的领军品牌。
此后,苏泊尔一路高歌猛进,电压力锅、电磁灶、不锈钢锅等新品不断推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了家喻户晓的国货骄傲。
到了2004 年,苏泊尔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一跃成为中国炊具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而上市后的苏泊尔,本应借着资本的东风更上一层楼,却没料到,市场风云变幻,危机也慢慢靠近。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炊具市场的潜力,纷纷涌入,像美的、九阳等品牌迅速崛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原本苏泊尔在压力锅市场占据近半壁江山,可后来竞争对手不断推出低价同质产品,抢占市场份额,苏泊尔的市场占有率受到严重挤压。
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急剧增加。以铝锭为例,作为炊具的主要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苏泊尔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而且,劳动力成本也在逐年上升,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的增加让苏泊尔压力倍增。
在内外交困之下,苏泊尔的股价也开始震荡下跌。上市初期,苏泊尔股价曾一度冲高,但随后由于业绩增长放缓、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股价持续走低。
投资者们对苏泊尔的信心也开始动摇,公司市值面临缩水风险。
苏增福意识到,如果不寻求变革,苏泊尔这艘曾经的国货巨轮,很可能会在市场的狂风巨浪中逐渐沉没。
我能让它活得更久
2006 年,法国 SEB 集团向苏泊尔抛出了橄榄枝。
SEB 集团在小型家用设备领域可是全球的龙头老大,有着 150 多年的历史,旗下品牌众多,技术实力雄厚,市场遍布全球 150 多个国家。
他们看中了苏泊尔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想要通过收购,快速打开中国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苏增福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一方面,苏泊尔面临的困境日益严峻,如果不做出改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但公司转型太难了,研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哪一项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风险极高。
另一方面,SEB 集团给出的收购条件确实诱人。不仅有高达 23 亿的资金注入,能让苏增福和其他股东套现离场。
还承诺保留苏泊尔的品牌、管理团队,并且在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助力苏泊尔走向国际市场。
然而,苏增福的这一决定,却引来了外界的诸多质疑。有人指责他套现离场,为了个人利益牺牲民族品牌。
毕竟苏泊尔承载了太多国人的情感与记忆,就这么轻易地被外资控股,让大家心里难以接受。
但苏增福也有自己的考量,他深知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资金、技术支持。
SEB 集团的技术研发能力全球领先,能够帮助苏泊尔推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而且,借助 SEB 集团的国际销售渠道,苏泊尔有望走出国门,成为真正的国际品牌。
他曾无奈地表示:“我能活多久,不受我掌控,但苏泊尔能活多久,我能为他争取。”
在他看来,这或许是苏泊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长久发展的一条出路。
是成是败?
如今的苏泊尔在 SEB 集团的精心培育下,已然脱胎换骨。
凭借 SEB 强大的技术研发后盾,苏泊尔不断推陈出新,产品从传统炊具向智能化、高端化大步迈进。
智能电饭煲能精准控温,煮出的米饭粒粒饱满;多功能电压力锅集多种烹饪模式于一身,满足了现代家庭多样化的饮食需求。
这些创新产品不仅牢牢抓住了国内消费者的心,更是远销海外,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
市场份额逐年稳步攀升,市值也如同坐上火箭,一路飙升至如今的 430 亿。
反观苏增福,卖掉苏泊尔后,他并未选择安逸退休,而是带着那份浙商特有的闯劲,一头扎进了卫浴行业,创立了苏泊尔卫浴。
他试图复制苏泊尔的成功模式,在新领域闯出一片天。
起初,凭借苏增福多年积累的商业资源和品牌余威,也曾有过短暂的高光时刻,产品一度打入市场,受到部分消费者青睐。
然而,卫浴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炊具领域,老牌劲旅众多,市场格局早已固化。
苏泊尔卫浴虽奋力追赶,但始终难以突破瓶颈,在市场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如今的营收与苏泊尔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倘若时光倒流,不知他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