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一生有过6次婚姻,共培育了4个儿子和5个女儿,其中与第六任夫人王光美生有3女1子,其中唯一的儿子,就是刘源。
刘源从小就受到刘少奇的影响,勤俭朴实、一生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如今72岁的他仍然坚守在岗位上,承接着父亲“衣钵”。
现已步入晚年的刘源,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享受什么待遇?
1951年2月,刘源出生了,他是刘家最小的儿子,按道理作为家中的小儿子,理应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但刘少奇对他却出奇的严格。
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刘少奇就给他制定了严格的“成长进度表”:9岁要学会游泳,10岁要会骑自行车,13岁要生活能自理,15岁要独立出远门。
伴随着刘源成长记忆的,永远都有父亲严厉的眼神和从不偏心的大爱。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回家后,他把换下来的衬衣和袜子直接往床上一扔,对旁边的保姆说:“阿姨,衣服脏了,帮忙洗洗吧。”
阿姨看孩子上学辛苦,就爽快答应,没想到正好被刘少奇撞见,他立马抢走了阿姨手上的衣物,走到刘源身边,耐心地对他说,要学会自己动手,养成劳动的好习惯。
除了教导他要学会自力更生外,父亲刘少奇还要求他勤俭朴实,并创造机会让他吃苦。
刘源7岁上小学开始,就被刘少奇安排吃住在学校,周末放假都是坐公交车回家,刘少奇希望孩子能尽快独立起来。
三年苦难时期,全国大饥荒,学校的伙食很差,刘源经常吃不饱,刘少奇朋友知道后,建议刘少奇让孩子在家吃饭。而刘少奇则说:“就要让他尝尝吃不饱的滋味,对他以后工作有好处。”
而此时的刘源,还是一个孩子,吃学校不好的饭菜,总有饿了也不想吃的时候。
有一次,刘源偷偷把学校发的白薯干扔掉了。班主任知道后想办法告诉了刘少奇,刘少奇严厉批评了刘源。认识到错误后,刘源回到扔白薯干的地方,捡起来把它洗干净吃掉了。
刘少奇对刘源的勤俭教育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刘少奇的吃苦教育,也做得很到位。
刘源读初中时,每到暑假,刘少奇都会安排他到部队去锻炼。当时刘源还是个孩子,他本以为就是去玩玩,没想到父亲竟让他跟正常士兵一起训练。
有次还赶上全军大比武,刘源被选中加入尖子班,为了取得成绩,小小年纪的他,与成年士兵一起顶着烈日练射击和刺杀,晒得脱了一层皮。
经历了这些后,刘源练就了能吃苦,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这段经历也让他爱上了军人这份职业,在心底埋下了从军报国的种子。
等后来时机成熟后,刘源走进军营,穿上军装,正式成为了一名军人。
在进入部队之前,刘少奇叮嘱他:“当了军人,就要服从命令,切不可让身边的人知道你是我的儿子,要靠自己去赢得尊重和认可!”
刘源给予了铿锵有力的回应,他对父亲说,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部队的训练很辛苦,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刘源不愧是刘少奇的儿子,在别人每天正常训练完回去休息后,他还要给自己加练。这种严于律己的态度,让他很快脱颖而出。
1966年的时候,刘源因为军姿标准,被选中到国旗护卫队参加阅兵。当时他迈着正步走过天安门,接受了主席和人民的检验。
但好景不长,1967年因为父亲被强加了一些罪名,刘源的生活也发生了转折,他被部队“退货”了,遭遇到人生关键的挫折后,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把军人勇敢和不怕苦的精神,用到了生活中。
退伍一年后,他主动来到山西山阴县的白坊村插队,刚到的时候,每天过得很艰难,不仅居住条件差、劳动多,饭也吃不饱。
在村里,每人每天的限粮是一斤一两的棒子面和小米,这点量对他来说根本不够,他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去山上抓田鼠,挖野菜。
在村里的主要工作,就是跟村民一起干农活,拉车、犁地、拔草等,都是家常便饭。1975年,刘源在一次拉车时,不小心连人带车滚到了沟里,他的腰被车狠狠砸中,他因此得了急性肾炎。
在周总理的关心下,他被调回北京治疗。当时已经在白坊村待了8年,他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村民们更舍不得他离开。
他们自发组织为刘源饯行,每一家都邀请他去吃饭,他排着队,足足吃了20顿才离开。
离开那天,全村百姓站在村口送他离开,还有几十个小伙子一直把他送到火车站才罢休,他那天在火车上看着向他招手的乡亲,泪流满面。
回到北京后,他成为了一名工人,在这期间他一直在坚持学习,为未来可能到来的机会做着准备,1977年,刘源走进了高考的考场,因为一直没丢下学习,他成功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依然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毕业后,原本可以留在北京工作的他,却决定重返农村,回到中国的最基层。
他牢记父亲的嘱托“要让人民吃饱饭”,他更忘不了当初在山西,对他善意相待的村民们。
后来,他决定去父亲战斗过的地方——河南,于是到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当了一名基层干部。
刘源为官和蔼可亲,完全没有一点架子,和村民们走得近,关系很好。那几年,只要是公社的人去北京,都会去刘源家坐客,甚至住宿。王光美曾打趣地说,我家现在是七里营在北京的接待站。
公社不大,但这个公社干部却不好当,公社里面里里外外的事,总会找到他,而他也竭尽全力为村民们解决难题,很多时候忙得吃了上顿没下顿。
在公社期间,他抓住农村大修沥青路的机遇,组织油脂厂转型提炼沥青,为了提升员工积极性,他亲自来厂里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工作,奋战了多个日夜,终于提炼成功,让油脂厂当年赚了20万利润。
因为踏实肯干,努力上进,又切身为村民解决问题,很快他就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在1983年被选举为新乡县副县长,在1985年,升任郑州市副市长。在副市长任职期间,刘源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帮助市民解决了天然气上的难题,让30万住户从中受益。
1988年,刘源更进一步,升至河南省副省长。官越做越大,他肩上扛的责任也越来越多,但他始终牢记父亲嘱托,一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92年,他又被组织予以重任,调去了“中国最苦的部队”水电部队,到了部队后,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因刘源经常在工地上混,衣服根本没时间洗,有一次去跑业务住酒店,前台看他带着 “少将警衔”,颇感意外,再看看他穿着脏兮兮的迷彩服,就认定他是个骗子。
于是报了警,公安机关到现场后立马和武警总部核实,最后发现眼前这个“骗子”竟然是真的少将。
这一出误会,也反映出他的确是为工作毫不在乎形象的人民好公仆。
这种态度,让他在水电部队工作期间,也做出了很多有目共睹的成绩。
此后,他又任职于武警总部、总后勤部、军事科学院等单位,无论在哪个单位,担任什么职位,他都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总之,哪里需要他,他就能义无反顾地投身而去,这样的刘源,让人不得不敬佩。
2009年,58岁的刘源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2011年,他成为解放军总后勤部的领导人之一,时过境迁,12年后的今天,刘源如今已经72岁了,但他并没有选择退休去享受生活,而是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意愿,继续在岗位上坚守着。
他的坚守,来自于父亲的影响,也来自于他一生所追求的那句“心里始终要想着人民”。
刘源一生勤俭节约,在坎坷中不放弃,在工作中极尽全力投入,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军人“不怕苦、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作者:五月海子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