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红军被10万敌军追击,19岁战士献一计,毛主席:军中有神人!

沙沙小月肖呼 2025-04-22 14:13:29

前面挡着的是没法跨过的天然屏障,后面紧跟着30万追兵。红军接下来到底该走哪条路呢?

关键时刻,一个19岁的小战士想出了过江的好办法,让主席都忍不住称赞:“咱们红军里真是藏龙卧虎啊!”

【腹背受敌 深陷危机】

1934年快过完的时候,12月份,中央红军走到了瓮安县的猴场镇。到了第二年1935年的新年头一天,也就是1月1日,猴场镇的居民都在忙着准备过新年,可毛主席他们这些党的大领导,却聚在一间屋里,脸上一点笑容都没有,眉头都拧成了一团。那时候的红军,碰上了个大麻烦,得赶紧想办法解决才行。

事情得追溯到1934年10月,那时候,因为党内有些领导犯了“左”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对抗国民党“围剿”的行动没能成功。这次失败对红军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也让国民党更加得意忘形,他们开始对中央苏区和各个革命根据地发起更猛烈的攻击。

为了保存实力,毛主席、周总理他们这些党中央的大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来个大转移,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1月的中旬时候,中央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三道防线,从湖南的南边往广西的北边走。在走这段路的时候,红军打了一场特别惨烈的仗,叫做“湘江战役”,这也是红军历史上最让人心痛的一仗。

蒋介石下定决心要在湘江以东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于是他派何健去指挥16个师的兵力,分成五条路线去追赶红军。另外,他还让王家烈带着部队,在湘黔那块地方拦住红军的去路。何健和王家烈两个人手下的士兵加起来有30万之多,这足以看出蒋介石这次是非得把红军消灭干净不可。

尽管中央红军历经浴血奋战,最终突破了敌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障碍,让蒋介石想要一举消灭红军的计划落空,但这场战斗也让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斗打响前,中央红军人数还有8.6万多,可湘江战役一打完,人数就直接掉到了3万,这还没算上那些受伤生病的战士。然而,对已经伤痕累累的红军来说,真正的难关还在后头呢。

国民党那边消息挺灵通,早就从特务那里知道了红军接下来的动向,所以他们早早地就在乌江边上部署了黔军,打算严严实实地守住。一旦红军打算过乌江,那子弹和火炮就会像雨点一样朝战士们砸过来。还有更麻烦的呢,薛岳带着他那十多万的国民党军队也正往这边赶,这局势啊,真是紧张得要命。

所以,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们赶紧商量,决定马上开个猴场会议,讨论红军接下来该怎么走。在会上,像李德、博古这些人,他们觉得应该沿着湘桂边界一路往北,去找红二、红六军团汇合,觉得这办法挺稳当。可毛主席一听,直摇头,提出了个完全不一样的看法:

我觉得,红军得赶紧冲过乌江才行!蒋介石那边可能已经猜到我们的打算了,要是不换条路走,咱们的队伍伤亡只会更大!

这话说得在理,那时候红军因为湘江一战,人数大大减少。可要是还照着原来的路走,说不定就会被蒋介石从两边一起围攻。蒋介石为了消灭红军,肯定会在这条道上安排大批军队,到时候红军又得打一场硬仗,不好对付啊。

周总理和朱德等大佬都挺支持毛主席的观点,不过呢,也有挺多人是站在博古那边的。大家伙儿一阵激烈争辩后,党中央的大佬们想着大局为重,干脆利索地改了原先的计划,决定现在红军的头等大事就是强渡乌江。这么重要的活儿,就交给了刘伯承全权来搞。

【如何渡江 当务之急】

三万红军咋过江呢?猴场会议结束后那晚,毛主席在屋里坐了好久,一直在琢磨,桌上的饭菜热了又热,他都没咋动。另一边,刘伯承也在忙着调度各部队,紧紧张张地安排打仗的事儿。这回,他们不光得想办法顺利渡过乌江,还得把黔军给打回去,计划里的每个步骤都不能出错。

说到打仗这事儿,刘伯承首先让红十三、红四还有红一兵团挑大梁,当主力。特别是红一军团的2师4团,那是打头阵的先锋队。说到过江嘛,他派了红军军委纵队的工兵营去搭桥,而且得在三天内搞定这事儿。

乌江是贵州的头号大河,它从西北一路奔流到东北,穿过整个贵州省,历来被认为是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这条江啊,水流那个急,水下还藏着数不清的礁石,到处都是让人措手不及的险境。红一军团2师的师长陈光和4团的团长耿飚商量了一下,觉得得先派个小队伍悄悄摸到乌江对岸去探探路。

一开始,八名游泳技术超好的战士先冲了出去。本来嘛,前半截游得还算挺顺畅的。可就在离对岸还差个几百米的时候,被岸上的黔军给逮了个正着。这下可好,两边立马就开了火,打得不可开交。虽然小队伍最后还是赶紧撤了回来,但我们这边还是有一位战士牺牲了。头一回试着过乌江,结果还是没成功。

陈光和耿飚仍不甘心,商量后决定增加人手到18人,分三条路坐竹筏悄悄过江。但这次尝试又泡汤了,虽然敌人没察觉,可战士们的竹筏却被湍急的江水冲散了,更糟糕的是,有一组还跟其他两组失去了联系。另一边,王耀南正忙着准备搭桥,他望着乌江上翻滚的波浪,心里头也是七上八下的,焦虑得很。

忙了一宿,王耀南领着工兵营终于赶到了乌江。说实话,他心里早就有数,可亲眼见到乌江那汹涌的江水,还是吃了一惊。水流急得要命,更糟糕的是,岸边那些破船,全让黔军给烧了个干净。本来工兵营还打算拿这些船来搭桥,现在倒好,啥材料都没了,这可咋整?

突然间,就连老练的王耀南也皱起了眉头,一脸犯难。正巧,耿飚带着作战局长张云逸来巡查,一看桥还没搭好,就赶紧问王耀南是咋回事。王耀南把事情经过详细说了说,耿飚的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张云逸也忍不住直摇头。就在这时,一个响亮的声音突然插了进来:

王营长,我想到个招儿,能帮咱们部队稳稳当当地过江!

【化险为夷 英魂不朽】

王耀南惊讶地顺着声音看去,说话那人竟是19岁的小战士石长阶。石长阶跟他说,把竹排用篾绳串起来,就能搭成一座轻便又好用的水上浮桥。王耀南听完,紧绷的脸终于放松了点,但他心里还是半信半疑。看到王耀南这样,石长阶连忙又解释说:

王营长,我打小就在江边混大的。小时候,家里常拿竹子编篾绳,那篾绳在水里泡得越久,反而越牢靠。所以呀,我觉得咱可以用篾绳来代替那些绳索。再说,您瞅瞅乌江边上,那竹子多得是,现成的料子摆在那儿,咱们还有啥好愁的呢?

石长阶在那自言自语,王耀南的眼里却闪起了光。哎,他之前咋就没想到呢?敌人把船都烧了,但他们身边不是还有一堆竹子嘛,现成的材料啊。得赶紧行动,王耀南立刻就让战士们去砍竹子。听说这些竹子都是乡亲们自己种的,他又喊住了大家,郑重地交代:

听着,砍竹子时得挑公的砍,母的别动!每砍一棵,记得在旁边留点钱,算是给乡亲们的一点补偿,都记住了吗?

工兵营的弟兄们一块儿大声答应,心里都明镜似的,知道不管红军碰到多大的难关,都不能破了毛主席定的规矩,就是“不能动群众一针一线”。虽说现在红军最紧要的是过江,但要是因为自个儿活下去就断了老百姓的生计,那绝对不行。

情况紧迫,战士们迅速搜集了一堆竹子,接着动手把它们砍削成了大约六米长、三米宽的竹筏。但没多久,他们就碰上个新麻烦,这些竹筏因为太重,浮力还是不够用。原本王耀南打算把竹筏设计成三层堆叠的,可这时候,又一个棘手问题挡在了这位“工兵高手”的前头。

说起来,红军距离渡江的时间已经不到20个小时了。要是按照王耀南的办法,战士们还得去砍一大堆竹子,这得花不少工夫,说不定还会耽误渡江的大事儿。还好彭老总这时候派来了2000名战士支援,附近的乡亲们也自发来帮忙,这才让工兵营凑够了需要的竹筏。

大家齐心协力,红军的搭桥工作进展得很顺利,正一步步向对岸推进。但人多手杂,敌军很快察觉到了我们的行动,立马调来机枪,几百发子弹像雨点般疯狂扫射过来。眨眼间,不少战士就中弹牺牲了,原本清澈的乌江水也被战士们的鲜血染得通红。

很明显,敌人打算靠这种疯狂的冲锋来阻止我们搭桥。但红军啥时候怕过困难?敌人的这点小把戏怎么可能吓倒我们?有的战士就算受伤了,也咬牙坚持着要继续把桥搭好;有人倒下了,其他人立刻补上位置。为了打垮对岸那些嚣张的敌人,红军的主力部队也开始进攻了。

这次打仗的指挥官,是红一军团炮兵连那位有名的“神炮手”连长赵章成。战斗一开始,他立马朝黔军的阵地甩了三颗炮弹过去。眨眼功夫,对岸原本安静的地方就全是敌人的惨叫声,敌方阵地被炸得七零八落。当然,黔军这回要头疼的,不光是赵章成带领的这支队伍。

就在赵章成的炮兵连开始从正面猛攻那会儿,一群头戴五角星帽子的红军战士,突然间就出现在了黔军大本营的后屁股那儿。这些人啊,就是之前偷偷过河的那个小队,领头的叫毛振华。说来也真是凑巧,他们上岸那地儿,离黔军的大本营也就五六公里远。毛振华他们几个一商量,干脆就从后面给黔军来个突然袭击,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

就在炮兵连跟黔军炮火对轰那会儿,毛振华他们瞅准时机,悄悄摸进了黔军的碉堡里。敌人还没搞清咋回事儿,战士们就迅速出手,把敌人给解决了。没过多大会儿,黔军的碉堡就被毛振华他们全给端了,这下黔军可慌了神。

黔军之前还挺得意,觉得打败红军轻而易举。结果没想到,不光被红军偷走了好多重家伙,自己队伍也乱套了,这还怎么赢?很明显,红军瞅准机会,一举攻下了黔军的阵地。另一边,花了36个小时,浮桥终于建好了。战士们一个个过了乌江,毛主席看看周围,直接说:

我们只花了36个小时,就把桥给搭好了,这事儿简直太牛了,咱们队伍里真是藏龙卧虎啊!耀南,你之前跟我说,这个点子是一个叫石长阶的年轻士兵想出来的,他现在在哪啊,为啥没见他来参与庆祝呢?

王耀南瞅着毛主席那满怀期待的脸,可他的眼神一下子就黯淡了。这该咋跟主席说呢?红军和黔军开打那会儿,石长阶为了稳住竹排,结果被敌人一颗冷酷无情的子弹穿透了心脏,19岁的年轻生命,就那么永远消失在了乌江那汹涌的波涛里。长阶一身血,英魂传千秋,向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石长阶表达最深的敬意!

3 阅读:200
沙沙小月肖呼

沙沙小月肖呼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