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1964年的一天,邓小平去到了一个气体扩散厂视察,一眼就认出了一个衣着十分朴素的妇女。
他立即走上前去,亲切地握着她的手,亲切地说:“这5年你隐姓埋名,原来是在这里啊,你的生活怎样呢?”
这位看似普通的妇女到底是谁,为什么让邓公一直记得呢?
成绩优异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中,她的父亲曾经中过进士,因为成绩突出还被清政府选派到日本留学,从日本归来之后就在学校中担任教授。
在父亲优秀的基因和教育之下,王承书很早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其中数学的成绩尤为突出,无论怎样复杂的数字,她都能轻松地脱口而出,算得又快又准。
于是从小就成绩优异的她更是受到了父母的无限喜爱,更是注重对她的培养,并且王承书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很早的时候就在心中埋下了为国读书的种子。
在那个国家动乱的年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到了战火的摧残,在年幼的王承书心中也立下了报国的志向,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拯救祖国于水火之中。
她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而以数学为主的理科,是一切科学技术进步的源泉,于是她就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到了理科上,更加刻苦的学习。
于是在1930年,18岁的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了燕京大学,并选择了在当时几乎没有女生选择的物理系,成为了整个班中都极为引人注目的角色。
在那时大多数人的看法中,女孩子是学不好物理的,但是王承书却不为任何看法所打倒,一直在学校内刻苦学习,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连续三年取得了全校第一的成绩。
成绩优异的她不仅获得了“斐托斐”的金钥匙奖,还获得了燕京大学的物理学硕士学位。在燕京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她也收获了自己一生的爱情。
他是她在燕京大学的教授导师,名字叫做张文裕,相同的志向和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在1939年的秋天,他们举行了婚礼。
去往美国
让王承书没有想到的是,在结婚之后,她的研究和生活却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挑战,在那时的中国极为贫穷和落后,根本没有真正做科研的场所。
并且在婚后的王承书也并不甘心于只做一个家庭主妇,她不认同女人在婚后就一定要投身于家庭而放弃自己的事业,她虽然已经结婚了但依旧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
值得庆幸的是,她的丈夫也十分支持她继续深造的想法,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她成功获得了美国巴博尔奖学金的支持,去到了密歇根大学学习。
在那之后不久,她的丈夫也收到了去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授的工作,两个人就这样在美国团圆了。
在美国学习的过程中,王承书更是逐渐显露出了惊世的才华,不但提出了震惊物理界的“乌伦贝克方程”,还第一个证实了“索南多项式”,在物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连她的导师都曾经说过,只要她肯留在美国继续研究,拿到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情,但是王承书却对任何奖项都不感兴趣,因为她十分热爱的新中国已经成立了。
当听到这个消息后,她十分激动,想要立即和自己的丈夫还有孩子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美国却严格限制中国科学家离开美国。
尽管她曾经数次提出申请,但无一例外的都被驳回了,在最严重的时刻他们还被美国的联邦调查局秘密监控着。
即使如此,王承书他们也从没有想过放弃,终于在1956年,在国内和国外的共同努力之下,她终于成功的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奉献一生
在回国后不久,她就得到了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她却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就极其坚定的答应了下来,唯一的原因就是祖国需要。
原来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就一直想要研究自己的核武器,而建立热核聚变研究室是研究核武器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当时,我国却急缺这样的人才。
于是有人就想到了王承书,找到她想让她去研究热核聚变,这对于她来说也是一项十分陌生且充满着挑战的技术,但是她却没有任何犹豫的答应了。
在接下这个任务之后,她去到了苏联进修,抓紧所有时间学习关于热核聚变的书籍,并把它们翻译成中文,之后更是用这些知识为中国培养了众多的人才。
就在一切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时,中苏关系却逐渐恶化,苏联也撤走了所有在中国的专家,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迅速进入了困境之中。
在这个十分危难的情况下,她又一次承担起了重任,勇敢地接受了钱三强交给她的分离铀同位素的任务。
这是一项十分机密的任务,在接受这一任务之后就必须要隐姓埋名,连家人都不能知道她在哪里的信息,之后国际上的一切荣誉更是与她无关。
面对着如此严苛的条件,王承书还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从此她就彻底告别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去到了504厂进行科学研究。
在1964年,邓小平来到了这所厂子里视察,一眼就认出了在人群中的王承书,那时的她因为没日没夜的工作已经花白了头发,身体也十分瘦弱。
但她的精神却十分昂扬,邓小平在看到她后十分高兴,亲切地同她握了手,说:“原来你在这里啊,1959年的群英会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你了,连你的先生都不知道你在哪。”
王承书在听到邓小平的问候之后谦虚的微笑点头,却没有说和自己工作有关的半个字。
在王承书和一众科学家的努力之下,在1946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标志着中国人终于彻底地站了起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核武器。
在那之后,她继续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国家的科研进步作出着贡献,为国家孜孜不倦地培养着人才,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
王承书和丈夫虽然贵为科学家,但是在生活中却极为俭朴,用了几十年的家具都舍不得换,身体生病了也不愿去医院治疗,却把省下来的所有钱都捐给了国家。
在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2岁。
在晚年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她最不后悔的就是回到了祖国,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在说起自己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时,她却总是很谦虚。
“我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罢了……”
来源
“中国居里夫人”王承书:曾轰动世界,因国防需要消失30年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