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父母离婚了,在各自六十多岁的年纪。
他们是中国无数中老年夫妇中再寻常不过的一对,一起风风雨雨几十年,熬过许多苦日子,现在儿女成人,又刚退休,人生几件大事完成,即将安享晚年,却选择了分手。
在这个年纪选择离婚,真的需要很大勇气。按理说,就算不再有爱,因为习惯了多年来的固有轨道,或为老来有个伴,依然会生活在一起。我们父母那一辈,大多数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两位老人闹到如此田地?
朋友说其实没什么,还是性格问题。假如是性格不合,同一个屋檐下,一起生活几十年,非要拖到今天?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夫妻分手的临界点?
私底下,我们都认为朋友的母亲非常贤淑,不仅里里外外一肩挑,而且脾气很好,对老公对子女,照顾得妥妥帖帖。相比起来,朋友的父亲更像被照顾的角色,虽然人也不错,温文尔雅,但因为被照顾惯了,即便老了也总归带着些少爷脾气。
可能就是这种不平等的照顾与被照顾的相处方式,让夫妻关系渐渐变质。具体来说,朋友母亲的行事风格是,家里家外都尽我所能做好,累点苦点没关系,我希望用自己的奉献来“感化”对方,让丈夫明白自己的付出,以此维持家庭稳固。而在丈夫一方看来,妻子的无私奉献是一笔“感情债”,给得越多,越不求回报,被服侍得越好,欠下的感情债就越多。直到债台高筑,让一方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这辈子恐怕也还不完的时候,表面上稳定的家庭终告解体。
比如朋友父亲就埋怨,离婚前只要夫妻一吵架,对方便使出“为家庭付出那么多,我自己图过啥”的绝杀技,男人就服软了,但气却一点没消。有几次,她父亲顶回一句“没人逼你做这做那”,她母亲就嚎啕大哭,收不了场。男方在日积月累的心理压力下,终于达到无可挽回的地步,离婚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女人,一贯以“隐忍”为伟大,以为感情和家庭关系上只要有付出,就终有回报。在许多情感论坛上,“我对他这么好,他为什么不对我好点”,“我这么爱你,你爱我一点会死啊?”之类的问题层出不穷。为家庭、为配偶、为子女,只付出不索取,或者说,克制自己的要求和欲念,该要的不要,以为让对方欠自己的,自然就会对自己好,这是天大的误会。
当年王菲窦唯分手,王菲的朋友都出来声讨窦唯,说王菲对你这么好怎么还劈腿。那时王菲已是天王巨星,而窦唯在事业上不是那么如意,王菲每次外出开演唱会,就会在家里的抽纸盒里塞上一叠人民币,窦唯需要钱,随时可以从里面抽出来用。
可就是因为这种无微不至,即便感情出现问题,也无所不用其极地证明“我对你这么好”,让伴侣关系中的一方心理失衡。只要出现如下状态,即“她为我做那么多,我却什么都做不了,除了死心塌地对她”,那么本应建立在平等、互信基础上的爱情,就变成了欠债与还债式,离走向终结也就不远了。
一味隐忍,以换得的爱情和家庭稳固,这样的爱情、亲情并不值得追求。女人也好男人也好可千万别患上“隐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