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4年的时候,郭沫若动手写了篇文章,这篇文章被毛主席看重,选作了延安整风的学习资料。他让全党的人都要从李自成垮台的事情里学到点东西,好让自己别再犯同样的错。
郭沫若写的那篇文章标题为《甲申三百年回顾》,它详细叙述了明朝是怎么垮台的,还有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里头,关于李自成的事迹特别能给人启发。
毛主席经常提起李自成,这可是有最多记录的事情。后来,他又多次说起李自成,很明显,李自成的事迹真的很值得后人去学习和了解。
【“绝不做李自成”】
1945年的时候,毛主席和黄炎培聊了很久。黄炎培开门见山地讲了自己的担心:“我过了60个年头,听说的不算,自己亲眼见到的就是那句话,‘一个国家兴起时很迅速,衰败时也很突然’。”
中国历史悠久,长达五千年,时间如白驹过隙,各个朝代轮流坐庄,好像都躲不过那个“政治腐败、官员擅权,君主一死政策就垮,追求荣耀反招耻辱”的怪圈。这话听起来可能让人不舒服,但其实是黄炎培老先生对中国共产党能够打破这个怪圈的期望。
听了黄老先生的诚恳建议,毛主席信心满满地回应,共产党肯定能打破那个循环怪圈。
因此,就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即将进驻北京的时候,毛主席好几次又谈起了李自成。
1949年的时候,党开了个重要的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毛主席又拿出了那本《甲申三百年祭》给大家看,他还在前面写了几句话,说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结果没待多久,就40多天吧,就被人家给赶跑了。咱们可得时刻提醒自己,千万别因为赢了那么一小步,就高兴得找不着北,最后跟李自成一样,栽个大跟头。
眼看胜利即将到手,中央已经决定把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但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过往经历了太多挫折。因此,毛主席反复强调,全党上下必须时刻保持警醒,绝不能掉以轻心。
到达北京的那天,是从西柏坡出发的日子。毛主席把这次去北平叫做“去京城考试”。周恩来笑着接上话,说咱们得“考”出个好分数,绝对不能半途而废。毛主席则回应道:“我们绝对不能像李自成那样。”
这就是毛泽东主席对于此次前往北平所持有的看法。
但是,毛主席早早就有着非凡的洞察力,料想到可能会冒出这么一类人:
他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面对枪炮轰鸣毫不退缩,成为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他们无惧流血与牺牲,然而,对于人们的甜言蜜语和夸赞奉承,他们可能就没那么抵抗力了,慢慢在荣誉和赞美声中失去了方向。
因此,毛主席铁了心要从自己开始做起,从自己家里人开始影响,不讲私情,不图个人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杨开慧的亲哥哥杨开智,还有毛主席的老同学毛森品、周容,以及柳直荀留下的妻子李淑一等亲朋好友,都试着找毛主席帮忙给安排个工作,但都被毛主席一个个拒绝了。
毛主席本人如此,他的子女们也同样传承了他的高尚品质。
毛岸英的表舅向三立曾给他来信,希望借助毛主席的关系在长沙谋求一个“厅长”级别的职位。
毛岸英接到信后,马上就回了信,直接了当地讲:“新中国跟旧中国不一样,共产党跟国民党也不一样,除了那些大原因,还有个小差别,就是以前那种皇亲国戚靠权势捞钱,少数人管着大多数人的日子,现在已经彻底翻篇了。”
这封回信肯定能让向三立放弃当官的念头,问题就这么轻轻松松给摆平了。
毛主席为啥老提起“别学李自成”这事儿呢?说白了,你瞅瞅李自成咋败的,就能明白毛主席这话在理得很。
【李自成起义部队的本来面目】
明朝在中国历史里头地位很重要,它的建立者朱元璋干的那些大事,经常被人们拿来跟唐朝宋朝比。
明朝的兴盛归功于那些掌权的人,可它的没落也是因为这些领导者的原因。
老一辈的人历经千辛万苦,建下了不少了不起的功绩。但他们的后代却只顾着享乐。掌权的人没本事,贪官污吏到处作恶,政策也搞得一塌糊涂,再加上外面的敌人强大,结果明朝的最后一个皇上,实在没法子了,就在能远远望见皇宫的那座煤山上,自己吊死了。
明朝的终结者,其实是个农民,名叫李自成。
没错,李自成实实在在是个农民,他走上起义这条路,其实并非出自本意,而是被当时的形势逼得没办法,只能“揭竿而起”。
1628年寒冬时节,李自成因为还不上艾地主那高额的利钱,艾地主还是个举人,有权有势,结果就被县令晏子宾给抓了起来,说是要治他的罪,甚至可能要了他的命。但李自成命硬,不知怎的,有人暗中把他给放了出来。重获自由的李自成,头一件事就是去找艾举人算账,直接把他给杀了。
杀人这种罪更加严重,李自成为了躲避灾祸,打定主意要和侄子李过一起去当兵打仗。
这一年,清军打进了关内,李自成他们部队也被赶上了战场。可奇怪的是,打了好几场仗,上头愣是一分钱军饷都不给发。你说这些贪官得多可恨,连那些拼命保护国家的士兵的血汗钱都要贪。
李自成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带着手下的士兵冲到县衙去闹事。那县令像是得了谁的命令,啥也没问,直接揪出一个闹得最凶的士兵,噼里啪啦就是几十棍子。
此时,李自成心里对官僚地主的怒火彻底被点燃,他一气之下,决定要起兵反抗。
后来,在好多年的历史记录里头,李自成被捧成了农民的大英雄。他带着起义的队伍,走到哪儿就帮穷人抢富人的东西,分钱给穷人,简直就是一支讲道义的好队伍。
但是,李自成的队伍起初可不是这副模样。在刚开始起义的头些年里,他们还带着那股子农民起义头头的“游击”气息,手下的人见到好处就心动,尽是些容易被诱惑的家伙。
那会儿,他手下的军队战斗力挺一般,打赢打输全靠运气,就连李自成自己也曾有好几次被打得想不开,差点儿就自我了断了。
过了好些年头,有个人叫李信,他跑到那人手底下做事。李信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他们队伍里的问题,说要是再不管管手下的人,不把大家的心拢到一块儿,这起义的队伍早晚得散伙。
李自成听完觉得这话挺在理,从那以后,起义队伍的行事风格才算有了大变样。
【16年的艰苦斗争皆成飞灰】
1644年,李自成带着他的起义大军,苦战了整整16个年头,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成功打下了北京城,让明朝的末代皇帝走上了绝路。
但当李自成踏进北京城后,他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大扫除”。
尽管这是每位征服者都会走的必要流程,可这也把李自成性格中的缺陷暴露无遗。他心里肯定明白,“清理门户”对那些失败者来说是多么残酷,但他还是这么干了。
在这座古老的皇宫里,国破家亡的事儿刚发生,那些嫔妃宫女们还没来得及往外逃,就被李自成和他的人给抓了,一人分了30个。李自成里头,他特别看重窦氏,直接就把她封成了窦妃。
李自成一脚踏进紫禁城大门那会儿,他原本的性子就露馅了,成了个贪心不足的粗鲁家伙。
他把16年的艰辛岁月都给忘了,一时的胜利让他得意忘形。李信当初给他的忠告,他全都没放在心上。眼前的成功让他觉得一切都顺风顺水了,结果就没注意到周围还潜藏着不少危险。
李自成这个人太过放纵,不光自己随意妄为,还纵容手下人胡闹。他居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刘宗敏把吴三桂的心上人陈圆圆给抢占了。
吴三桂一怒之下,转身投了清军那边。李自成这边刚站稳脚跟没多久,就急急忙忙从北京撤出,退回关中去了。
走的时候,李自成一把火烧了紫禁城,以此表达心中的不满和倔强。
说实话,李自成起义军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李信曾劝过他,说李自成这人爱享受,不管手下人,任由他们乱来。结果,好好的起义军,最后变得跟强盗没啥两样。
他后来听了李信的主意,其实也就是想找个法子自己做老大。他压根儿就没琢磨过要通过“造反”来推翻压迫、保护老百姓。“造反”这事儿,对他来说,无非就是他用来打造自己另一个王国的一把刀。
这其实是他最终落败的根本原因。因此,同样是农民发起的反抗,中国共产党能取得成功,而李自成却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