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识破宋江,假装回乡探母,结果一去不返,成为水浒结局最好的人

曦言说人间 2024-12-20 02:47:23

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名声显赫,却无一人能全身而退,尽享天年。

但其中有一人却与众不同,他看破了宋江的野心,借探母之名,离开后成为了水浒结局最好的人。

他就是入云龙公孙胜,他曾为晁盖出生入死,也曾为梁山贡献奇谋。

而当宋江登上首领之位,开始一场名为“忠义”的政治豪赌时,他却不为权力所困,不为情义所缚始终保持着冷静与清醒。

那么,公孙胜如何看破梁山的局势?又是怎样以探母为名,巧妙抽身?

初入江湖

公孙胜自幼天资聪慧,随师修道,通晓五行八卦,擅长呼风唤雨。

而他云游四海期间,尽管会在江湖中路见不平,但他始终不愿卷入种种纷争,可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晁盖。

晁盖乃江湖豪杰,一向性情爽直,重情重义,二人虽出身迥异,但却一拍即合。

晁盖的侠义胸怀打动了公孙胜,而公孙胜的谋略与术法,也令晁盖倍加钦佩。

那时,朝廷贪腐横行,百姓苦不堪言,而最让人愤怒的,便是那笔堪称天文数字的“生辰纲”,此乃当时权臣蔡京搜刮民脂民膏之物,用以讨好天子。

此事在民间早已沸沸扬扬,晁盖闻讯后,心中愤然不平,立志要劫取此财物,以济天下贫苦之人。

公孙胜虽身为修道之人,但面对这巨额贪墨之资,也无法做到袖手旁观。

于是,他与晁盖一拍即合,决定召集几位志同道合的英雄,共同策划这场劫生辰纲的大戏。

筹谋生辰纲的过程堪称惊险万分,公孙胜身为此次行动的智囊,他并未像其他江湖草莽般只凭勇力行事,而是以谋略与道术巧妙布局。

他与晁盖联络了几位身怀绝技的义士——智多星吴用、赤发鬼刘唐、阮氏三兄弟等人,共同成立了一支小队伍。

为了不打草惊蛇,公孙胜运用自己的术法,事先推算出了最佳的动手时机和地点。

最终,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黄泥岗,这里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实为伏击的绝佳之地。

伏击当天,官兵押送的生辰纲队伍行至此地时,疲惫不堪,且毫无戒备。

而公孙胜站在暗处,掐指一算后,以眼神示意时机已到,晁盖则立刻会意。

随即,伏兵四起将官兵被打得措手不及,公孙胜并未冲锋陷阵,而是立于高处,双手掐诀,低声念咒。

此时,队伍中藏身的吴用和刘唐趁乱冲杀而出,他们配合默契,迅速夺下货车。

阮氏三兄弟则趁势掩杀,将负隅顽抗的官兵一一击退。

整个行动干净利落,短短时间内,价值连城的生辰纲便已落入众人手中,待官兵回过神来时,小队早已消失了。

成功劫得生辰纲后,公孙胜等人心中欣喜,却也明白,此事绝非善了,蔡京得知后,必定大发雷霆,而朝廷的追捕必然接踵而至。

果不其然,生辰纲被劫的消息传开后,整个汴梁城都炸开了锅。

蔡京怒不可遏,下令各地衙门全力缉拿晁盖等人。

公孙胜虽身为道士,但这一次,他选择与晁盖共同承担后果,而正是这一役,公孙胜从隐士道士蜕变为江湖豪杰,也上了梁山。

梁山变局

最初,梁山以晁盖为首,号称“替天行道”。

晁盖为人豪爽,重情重义,他深得众兄弟的拥护,但这样的性格却也注定了他对权力之争缺乏敏锐的判断力。

晁盖始终以为,梁山是他和兄弟们共同打下的江山,只要自己足够真诚,就能得到所有人的信任。

公孙胜却不这样认为,作为晁盖的左膀右臂,他并不止步于眼前的“替天行道”,而是以局外人的冷眼,观察着梁山内部的种种变化。

他的道术不仅让他通晓天命,也赋予了他敏锐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让他很快看穿了宋江的野心。

宋江初上梁山时,还是一副低眉顺眼、谦逊恭敬的模样,他也自称“不求高位,只为兄弟分忧”,这让他迅速让他赢得了众人的好感。

晁盖则对这位“孝义黑三郎”颇为欣赏,甚至多次表露出让位的意图。

但在公孙胜眼中,宋江的每一步都并非出于单纯的忠义,而是一次又一次精心计算的结果。

最让公孙胜警觉的是宋江的用人之道,宋江初登梁山,便开始有意识地拉拢人心。

他极力笼络那些出身官场、能为梁山招揽资源的好汉,并且以“招安”为旗帜,逐渐聚集了一批支持者。

相比之下,晁盖手下的兄弟多是江湖草莽,讲义气却不懂谋略,与宋江的精明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令公孙胜感到不安的是宋江对“招安”的执念,晁盖从未想过与朝廷妥协,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全独立于官府之外的江湖势力。

但宋江却与他截然不同,他渴望得到朝廷的认可,甚至希望通过招安为自己谋得一官半职。

每当晁盖提出对抗官府的计划时,宋江总会提出不同意见。

他还用“为兄弟着想”的名义劝阻晁盖,将危险的战事揽在自己身上,同时也在众兄弟心中树立了“以大局为重”的形象。

一次,晁盖召集众人商议攻打曾头市的计划。

晁盖慷慨激昂地表示,要用胜利为梁山赢得更大的声望,结果宋江却说:“哥哥,曾头市地势险要,我军恐有损失,不若再派人探明虚实后,再行出征。”

众兄弟虽未多言,但不少人心中已生疑虑,公孙胜也突然明白,宋江此举既为保护自身实力,也在为争夺领导地位积蓄力量。

公孙胜看得透彻,却也因此感到无力,晁盖信任他,却无法听懂他的劝言;宋江处处谋算,却不会允许他插手。

在这场无声的权力角逐中,公孙胜意识到自己早晚会成为一个被夹在中间的局外人,于是,他选择了沉默。

他既不倒向晁盖,也不加入宋江的阵营,而是始终保持着距离,冷眼旁观这一切的发生,与此同时,这也为他的离开做了铺垫。

脱身良策

公孙胜的离开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早在晁盖遇刺身亡、宋江登上梁山首领之位时,公孙胜便感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宋江的仕途野心与晁盖的豪侠作风截然不同,他的“招安”主张让梁山逐渐偏离了最初的“替天行道”宗旨。

公孙胜不是没有尝试融入新局面,但宋江的精明与谋算让他感到不安。

宋江表面谦逊恭敬,却常常以微妙的言辞暗示对梁山上下的掌控权。

例如,每逢商议军机大事,宋江总会以“大家齐心协力”为由,逐步削弱那些对他权威构成威胁的人。

一次次的会议下来,公孙胜意识到,自己的话语权正在逐渐被架空,而这一切,他已无力改变。

但在梁山这样的环境中,直接表明离开的意图显然是不现实的。

这里聚集了一百单八位兄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执念和羁绊,公孙胜若突然提出辞别,难免会引起众人的不满甚至猜忌。

于是,他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理由——回乡探母。

公孙胜对外声称,他年迈的母亲独居家中,身体每况愈下,作为儿子,他实在不忍心让老人家孤苦无依。

他的理由十分合情合理:母亲身体羸弱,不宜远途跋涉上山,而他身为人子,理应亲自下山尽孝。

这一番辞辞恳切的话语,让梁山众兄弟很难反驳,宋江对此也感到惋惜,却也找不到理由挽留。

在他看来,公孙胜是一个有用之才,但毕竟不是他的心腹势力,暂时放走一个与自己不太亲近的人,对梁山的局势影响不大。

于是,宋江勉强同意了公孙胜的请辞。

离开梁山后,公孙胜并未直接返回家乡,而是刻意绕道而行,刻意将自己的行踪藏匿起来。

他深知,梁山势力广布,若有人试图追查他的下落,他必须提前做好防范。

甚至,他连自己的姓名都不再使用,而是另取了一个新名字,隐匿于乡野之间。

全身而退

后来,事实正如公孙胜所料,宋江最终带领梁山接受了招安,但等待众兄弟的不是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一次次残酷的征战。

从征辽到讨方腊,梁山兄弟为朝廷拼尽全力,但却换来惨烈的伤亡,一百零八将中的大多数人,最终都死在了血腥的战场上。

而那些幸存下来的,也难逃朝廷的清算——最终,宋江被赐毒酒,满怀遗憾地结束了他的一生。

公孙胜对于这一切并不感到意外,他早已明白,这种以妥协换来的招安,不会给梁山带来真正的生路。

公孙胜的选择,或许在梁山兄弟眼中显得冷漠,甚至不近人情。

但他却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为名利拼杀至死的人,而是那些能够摆脱世俗枷锁,找到内心宁静的人。

总之,他的结局,或许在那些追求名声与荣耀的英雄眼中显得平淡无奇,但却是最完美的终局。

他不仅全身而退,更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

最终,公孙胜成了水浒故事中,那个结局最好的人,也是那个最令人深思的人。

0 阅读:40

曦言说人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