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人在隆冬九月的寒风中可以选择视情况增加秋衣、秋裤、毛衣、毛裤,甚至是羽绒服、雪地靴之类抗寒神器,再添上耳套、手套、暖宝宝等抗寒零碎。浑身上下武装到牙齿,区区寒流自然不放在眼里。但是,没有秋衣秋裤的古代,天凉了又该如何加衣呢?
富人的法子多得很,而穷人的法子就少了。大北方的穷人还可以咬咬牙换上羊皮袄,《淮南子》就说“贫人…冬则羊裘”,羊裘就是羊皮袄,当年汉朝苏武牧羊,大冬天穿的也是这玩意。
而不靠北方没有羊皮袄可换的穷人要怎么办呢?
答案是“添”。
清末民初 《老残游记》中戴雪帽的老残
在两层麻衣之间塞入各种各样可以保暖的东西,譬如麻丝、木屑、芦苇、鸭毛、鹅毛等等各种能找到的玩意。
有一个出名的成语叫做“捉襟见肘”,战国时期穷人在两层衣服之间填入的东西叫做“缊”,这是一种纺织所剩下的下脚料,曾子贫穷的时候也在衣服之间填这东西,但衣服实在太破了,填的东西也不够,所以一抬胳膊就露出胳膊肘子来。
条件再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就可以选择一些皮毛衣服来御寒,但原料一般都是较便宜的狗皮。
至于有钱人,那选择就多了。
金瓶梅里就有冬装的描写,“大红缎子袄,青素绫披袄,纱绿绸裙,头上戴着鬏髻,貂鼠卧兔儿”,“貂鼠”,这是皮毛制品,“大红缎子袄”,显然这是精织衣物。皮毛制品和精织衣物就是富人最广泛的选择。
所谓“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当时的有钱人,天气一寒就可以穿各种皮毛制品,从狐狸皮、貂皮、再到豹皮,制品包括狐裘、鹤氅等等名贵衣物。此外还有各种精细的织物,也就是锦缎之类的。锦衣玉食这个词,本就是形容富贵人家。
诗经里说“君子至止,锦衣狐裘”,苏轼也说过“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不过,有一个小细节在于,古代富人使用各种皮毛衣物,觉得这种行为有些像胡人所为。于是会在这些衣物之外披上一层精致的丝绸外衣。
但小孩子不能这么穿,《礼记》说了,小孩子“童子不裘不帛”,这古代的小孩子不得给冻坏了。
清 康熙 《金瓶梅》插画中家常戴着卧兔的李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