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不少地方出台政策礼包,通过发放新春消费券等方式繁荣节日消费市场。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这一惠民举措却在一些地方遭遇“黄牛”围剿,消费券被大量截和、倒卖,甚至有“黄牛”勾结商家骗取补贴,让原本的惠民政策变了味。
“黄牛”倒票由来已久,从车票、景区门票到演唱会、体育赛事入场票,再到如今的消费券,“黄牛”可谓无孔不入,其囤票倒票手段也从以前的“人海战术”转变为技术抢票抢券。与单一场次、单趟车次的门票、车票不同,消费券涉及领域更广、覆盖面更大,也给监管带来更大难度。
消费券被“黄牛”截和倒卖,既有技术层面的缺陷和监管层面的漏洞,也有政策设计的不足之处。当前,很多消费券发放采用“抢券”模式,这种方式过度依赖网络平台,既容易形成消费券被“秒抢”,导致真正有消费需求的人抢不到;也给“黄牛”通过虚拟定位、不法软件等方式绕过相关限制抢券提供可乘之机。要防止惠民消费券惠了“黄牛”,必须多管齐下堵住漏洞、完善机制,让消费券真正惠及百姓。
在政策设计上“止抢”。比如,在政策制定时精准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和特点,合理确定消费券的发放数量、范围和时间,避免集中抢券导致资源浪费;在发放方式上多元化,除了线上渠道外,还可以增加线下发放、给特定群体定向发放等,确保消费券能够真正惠及有需要的消费者。
在技术保障上“防抢”。为杜绝“黄牛”通过技术手段抢券囤券,一方面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用户身份验证;另一方面要进行用户行为追踪和平台交易识别,对异常交易及时拦截,阻断黄牛的抢券操作和不法交易。同时,建立消费券使用追溯机制,对消费券的流向进行监控,发现囤券、转卖等异常情况,能迅速追溯并处理。
在监管机制上“堵抢”。加大对二手交易平台的监管力度,严格限制消费券转让交易信息发布,阻断“黄牛倒券”的利益链。同时,相关部门应完善监管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违规行为。对于发现的“黄牛”倒卖行为和商家的虚假消费套补行为,要依法予以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
从长远来看,“黄牛”囤票倒券并非个案,也不是一时行为,已经演变为一种消费领域较为常见的现象。因此,根治“黄牛”乱象,除了加强监管和执法的力度,还需要根据新情况、新形势,在立法层面予以关注,通过综合研判各种“黄牛”乱象,对消费领域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作出专题规定。(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