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耕地,守护好口粮

红网评论 2024-03-28 23:45:20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国最宝贵的资源,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不管是聚焦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还是宅基地管理、耕地保护等重点问题,明文规定要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耕地应当优先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

健全完善制度、筑牢顶层设计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趋于合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部分地区还存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不断加强耕地保护的制度供给,使制度更符合耕地保护的实际需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加强耕地保护制度供给,首先应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大局中认识和把握耕地保护问题,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处理好耕地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让耕地保护制度与其他制度有机衔接,切实保护好优质耕地,努力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的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同时要看到,耕地保护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加强制度供给,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需要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耕地红线。

强化制度执行,牵好工作落实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严格执法,就是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好耕地红线,严保严管是关键,必须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需要不断提升制度执行力,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耕地数量不到位、质量不到位的问题,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切实做到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随意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随便占用。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压实地方政府保护耕地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又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强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利益调节机制,让保护耕地的地方不吃亏,让保护耕地的群众得实惠。

形成制度合力,跑出资源配置“加速度”。耕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领域协调配合,形成制度合力。一方面,着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统筹谋划、把稳方向、全力攻坚,引导相关部门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严格源头控制,强化过程监管,确保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全面落实,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统筹协调机制,促进跨部门耕地资源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进一步提升耕地资源治理效能,提高农村土地配置效率。此外,还应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进一步形成耕地保护合力,推动形成层层落实目标、层层压实责任、人人节约用地、人人保护耕地的良好局面。

探索“保护好耕地,守护好口粮”的发展模式是一件全面、系统、战略性的工作,“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不仅是一个有机整体,也是我国确保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的新思路新途径。这既是通过数字赋能、治理赋能、科技赋能和产业赋能,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有力有效举措,也是让盐碱地“做”出更多好产品、“长”出好产业,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压舱石”。期待未来各地在广袤田野上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落地见效。

(作者/周丽雅)
1 阅读:10

红网评论

简介:关心社会热点,发出正能量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