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评后粟裕伤心落泪,张爱萍劝粟裕:干脆就找彭老总谈一谈

花开半夏千古 2024-09-01 13:42:39

一提起战功赫赫的开国名将,很多人都会想到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和粟裕等人,他们在不同的战场上为全国解放立下了大功。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局势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和平时期的军队建设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走哪条建军路线,用什么思路训练部队,将军们莫衷一是。

2008年,张爱萍儿子张胜出版了关于张爱萍将军的回忆录《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书中公开了一件事,即粟裕遭到批评后,曾经找到张爱萍将军诉苦,还当场落了泪。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位铁血将军又为何会掉泪呢?

1951年张爱萍担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从这个时候开始,张爱萍就经常和粟裕见面,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而且张爱萍在军中一直有很好的口碑,是战士们心中公认的铁面无私的人,他曾立下座右铭:“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真伪羞奴颜!”坚持做人原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初心。

粟裕对张爱萍的性格也是十分了解,对他的人品十分放心,见到一般的同志,真心话是不能说的,但张爱萍不一样,粟裕经常在同他见面的时候讲出自己的一些发自肺腑对时事的看法,很多时候都能得到张爱萍的支持和理解。

时间到了1954年,在多次推辞无效后,粟裕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担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长,张爱萍则担任副总参谋长,两人再次一起工作。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参谋长是一个“好干”的工作,但在当时情况完全相反,很多人都不想当总参谋长,因为涉及到一个权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

由于当时对国防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具体职责没有一个明确的文件去指导说明,导致两个部门经常存在问题,例如有一些同类文件,总参谋部会因为没有交给国防部署名,导致被批评,而有的文件国防部需要总参谋部署名,却因为没有署名被批评,还有的文件只需要总参谋部署名,结果国防部也署了名导致挨了批评。

总之,再具体的文件处理细则上,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两个部门其实存在一些职能矛盾。

如果说两个部门的长官都比较“文雅”,或许还能坐下来谈一谈,开个协调会,一起找中央沟通这个问题。但粟裕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性格都属于比较耿直的性格,各自都按照自己的流程办事,都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

总参副参谋长张爱萍将军虽然擅长和人打交道,但当时张爱萍经常去外地考察,很少在北京,所以也很难起到一个居中调和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彭老总的性格一向以耿直,偶尔会发火著称,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除了邓华和陈赓以外,几乎所有的高级将领都被彭老总骂过,最著名的当属大骂梁兴初是“鼠将”,换成刘伯承和林总等其他将军,这话大概率是说不出口的。

但脾气大归脾气大,彭老总并非随意骂人,他也是具体问题具体说,后来梁兴初带领38军打得好,他也多次表演,不请示中央,直接称38军是万岁军。

对于50军军长曾泽生这样一位起义将领,彭总对他的付出也十分肯定,多次赞赏他的能力,做到了对起义将领的一视同仁。

粟裕将军也是一位敢于提意见的人,在彭总提出了完全向苏联军队学习的理念后(事实上,这里是有必要为彭总说几句的——当时的中苏关系亲密度、中方的外交策略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向苏联学习的必然性),粟裕等很多解放军干部是不同意的,而且粟裕在军中一直秉承“不唯上”的原则,有意见就一定要说出来,于是这两个人的矛盾开始逐渐升温,最终导致了1958年的事情。

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在军事理念上和粟裕起了冲突,当场点名批评了粟裕,包括了“反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争夺军队领导权限”。

两人的分歧点有多个方面,首先关于统帅部战略预备队的安排问题上。

粟裕此前建议从全军中抽调几个军作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部署在机动地区,平常时期由各所在军区领导,但不编入到各大军区的战斗序列,在战时,预备队只接受统帅部的领导。但彭总认为此举不妥,如果战争爆发,统帅部直接从各军区抽调部队组成战略预备队即可。

其实粟裕考虑的问题是,如果临时抽调,会影响各大军区的指挥,独立出来更灵活。但彭总觉得这支部队独立出来,必然不受各大军区的重视,容易成为“私生子”,关键时刻可能发挥不出战斗力。

其实两人各有各的道理,都是出于公心。第二个问题是两个部门的职责划分问题。

由于中央一直没有把国防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具体工作细则划分好,结果粟裕在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时,询问苏军总参谋长,希望苏联提供一份苏联国防部和苏军总参谋部的具体职责划分材料。粟裕此举只是想了解苏联是如何处理部门矛盾的,结果没想到这事捅了马蜂窝。这事看似简单,其实涉及到军队体系建设问题,更涉及到外交,如果经过毛主席同意,粟裕提出该要求,那不会有问题。

但粟裕自己决定问,直接惹怒了彭总,两人关系因为此事严重恶化。在彭总看来,国防部是高于总参的(事实上苏联总参也是回答的会听命于苏联国防部),这是粟裕试图“越权”的表现。

还有一点就是驻朝志愿军的撤军上也是体现。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解放军是否全盘学习苏军训练模式的问题,粟裕不反对向苏军学习,但反对完全向苏军学习,在这件事情上,两人矛盾也很大。

最终,粟裕被扣上“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做了八次检讨才算在毛主席的发话下过关。只不过虽然检讨通过了,但总参谋长的职务也被免了,于是就有了粟裕找张爱萍诉苦的事情,当时还落了泪。

张爱萍认为二人之间的矛盾更多是军事理念上的冲突,也不圈在彭老总身上,粟裕本身也有错误,是沟通不好造成,并提出建议粟裕去和彭总见面聊聊。不过虽然这个建议很好,但很遗憾,最终没能实现,两人的矛盾也一直没有化解。

彭老总去世前都没能理解粟裕,至于粟裕身上的“帽子”也直到1994年(此时粟裕已经去世10年)才摘掉。

参考资料:

《彭德怀全传》《世界风采》

《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

7 阅读:1456

花开半夏千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