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弑杀成性不假,但唯独就南北榜案死的人,一点都不冤。
换谁在老朱那个位置,也都是一样的做法。
甭说放到古代了。
今年国考全国只招了南方人。
然后给的理由是北方人水平不行还反动。
那绝对会酿成动摇国本的惊天大案。
北京高考被骂多少年了。
它们只是吃相难看点。
南北榜那群玩意儿是连锅端。

南北榜案不只是北方学子一个不中,两广、湖广、四川要么剃秃,要么一两个。
五十多个进士,有四十多个都是江西、福建、浙江的人。
有些人说北方经历战乱,教育不行,或者说北方人少。
那两广可是够太平的,怎么进士也极少?
反倒是收复最晚的云南,也有两个中进士的。
云南当时才多少读书人,愣是吊打整个北方,整个大明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
南直隶可是天子脚下,最富庶的地方,人口也多,教育水平也不能说低吧?依然进不了前三。
说什么北方战乱、教育差、人口少,都是站不住脚的。
闽浙赣三省,都是朱熹那一派影响力大的地方。
而考官也都是朱熹的徒子徒孙,自然是让自己人高中。
说白了,就是一帮学阀看老朱不行了,想夺权。
让自己一派的徒子徒孙,永远把持科举这个晋升通道。

其实可以这么理解。
老朱:给北方点面子,录几个北方老哥。
官员:不录。
老朱:为何不录?
官员:不录就是不录。
老朱:……(欲言又止)
官员:咳咳,北方那群老哥不认字儿,都是文盲。
老朱:无所谓,文盲也可以当官,还是录几个吧。
官员:不录。老朱:为何不录?
官员:不录就是不录。
老朱:……(欲骂又止)
官员:咳咳,北方老哥政治觉悟太低,反动言论张口就来。
老朱:你猜我信不信?
官员:为何不信?
老朱:……(欲打又止)
官员:咳咳,所以这个事情,很难办啊。干脆不办吧。
老朱:录!我说的!
官员:不录捏。
老朱:很好,你头没了。

这件事的核心,并非在于判决的对错,或是北方人的才能高低。
关键在于,老朱深知,北方人中榜,这是关乎政治稳定的重要问题。
回望大明建立前,北方历经辽、金、蒙古等异族数百年的统治,北地汉人与南方汉人早已在心理上产生了隔阂。
百年前,像张弘范这样的北地汉人追砍南方汉人皇帝,在他们看来是天经地义之事,他们心中已无“同宗同源,共属一国”的观念。
让长期被异族统治的北地汉人尽快建立起对南方政权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是自己人”的亲近感,实现南北一体,这才是当务之急。
那些愿意前来参与考试的北方人,至少他们在立场上是认同南方政权的,并愿意遵守南方的规则。
他们已经走到了会试这一步,基本能力肯定是有的。

南北榜案发生在大明洪武三十年,是明朝第九次科举考试。
在前八次科举中,未曾出现过如此离谱的分裂情况。
为何偏偏在第九次科举时出现呢?
这是因为老朱当时已病重。历史记录显示,洪武三十年发生了南北榜案,而老朱于洪武三十一年去世。
一些地方官员见老朱如病虎般虚弱,便蠢蠢欲动,想给这只“病虎”一个下马威。
然而他们没料到,即便生病,老虎仍旧凶猛。
收拾这些跳梁小丑对老朱来说并非难事。
普遍认为南方的文化水平远胜战乱频仍的北方。
但这是老朱病重之际见证的最后一次大明科举。
某些反对老朱的分裂分子试图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侮辱这位病重的皇帝。
前八次科举,当老朱身体健康时,并未发生这样的荒诞之事。
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看,这起案件不仅不宜被称作南北榜案,就连称作江南科场案也不太合适。
无论是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角度理解江南地区,太湖北流域,也就是如今的苏南与上海一带,都无疑应被纳入江南的范畴。
然而在此次科举中,苏州、松江以及应天三府所获得的名额却寥寥无几,甚至在那起大案发生后的数年里,依旧是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明显地表明,人家并没有把你们直隶地区放在眼里。
别提什么经济发达、学术水平高了,自唐代以来,苏松地区的经济难道就比其他地区差吗?

所谓南北榜?实际上就是“江浙闽出身的士大夫们对全国进行PUA的事件”。
如果你还认为这是南北之间的矛盾,认为是老朱不够地道,那可就难以说通了。
如此明显的、不加掩饰的猫腻与贪婪,你还能说这只是个误会?难道江浙利益集团完全是为公心?
明朝最辉煌的成就便是再度将北方融入华夏版图。
然而,其覆灭的根本缘由却是南北分裂。
自南宋以降,南方权贵视北方为累赘,不再视其为华夏一员。
南北统一乃是老朱强行操办的联姻,其功绩虽不及秦始皇,却也相差无几。
科举制度作为文化纽带,将二者紧密相连。
模式为南方出资,北方出人抵御异族。
但这也是明朝灭亡的祸根,一旦南方政治势力膨胀,便是明朝的末日。
文官以科举身份涉足政治。
南北榜便是他们早期夺权的尝试,被老朱血腥镇压而告终。
后来建文帝削藩,本质上也是针对北方之举,与南北榜性质如出一辙。

北方普遍支持朱棣。
朱棣也成为了历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实现了南北的真正统一。
早期明朝之强盛,堪比汉唐。
可惜老朱急于恢复华夏,赋予士人过多权力与好处,导致文官势力日益壮大。
最终在土木堡事件后,文官独揽大权,贪得无厌。
好处愈发集中在士人身上,范进中举便是例证。
一个穷书生,一旦中举便成富翁,这毫不奇怪。
明朝税收因此逐渐降低,明末人口激增,商业繁荣,白银大量流入,资本主义萌芽已然显现。
然而,税收却远不及明初,原因何在?
军权已被文官掌控。明朝皇帝看似仍在努力,实则已沦为傀儡,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未曾察觉,只能无奈地按文官制定的规则行事。
明武宗和天启帝或许曾有所挣扎,试图夺回军权财权,但最终落水而死。
皇帝寿命越来越短,死因各异。
除非像嘉靖那样超智商,或万历那样摆烂不上朝,否则难以长久。

更为恶劣的是,军人地位不断下降,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只能向文官摇尾乞食。
聪明的养寇自重,忠勇的武将则迅速被淘汰,地位一落千丈。
像毛文龙这样的大将,功劳赫赫,却被文官如狗般杀害,毫无说法。
他们心中充满愤恨,由失望转为绝望,直至再无人听从皇帝命令。
唐末与明朝中后期,军权均被无能阶级掌控,皇帝被架空,利益自然向他们集中,毫无例外。
别看儒士说得天花乱坠,国家仍会被他们疯狂剥削。
真正做事的人必定被排挤淘汰,这对政权而言是巨大的灾难。
南北榜是明朝文官夺权的早期尝试,虽被老朱镇压,但土木堡之后他们成功了,明朝实力也因此急剧下降,直至灭亡。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羽寒
其实就是皇权与儒家世家的一次争锋。有句老话,文人可用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