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遵义游玩,估计大家的心思都差不多,带了朝圣般的心情。那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转折地。遵义会议的召开,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是最终能够取得全国胜利的保证。
在距离遵义城北三十公里的地方,还有一座古老的城池——海龙囤。遵义,古称“播州”。唐朝时,播州的广大地区被“南诏国”彝人占领。公元876年,朝廷派杨端前来平乱。随后杨端受命“世袭”播州,建立了持续七百余年、共二十九代的杨氏土司政权。
土司政权,是古中国特有的一种政权形式,类似于现代的“一国多治”。设立土司政权的初衷是“设险以守其国”、“保固之根本”。杨端在龙岩山建“龙岩囤”,囤里筑有九关。分别为囤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囤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
按照制度,国家不允许土司修筑城墙。海龙屯不但有城墙、还有瓮城?根据功能,城内有“老王宫”、“新王宫”两组建筑,作为练兵屯兵和行政、军事中心。
专家研究所,九大关隘地势险要,各各面对一座大山。整座龙岩囤三面临水,一面背山。真能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杨家人在这里经营了七百二十多年,传承二十七代有三十个土司承前启后,没有间断过。
南宋末年,为防“元军”来犯,在南宋晚期著名官员吕文德的提议下,龙岩囤扩建加固,增修“养马城”、“养鸡城”等建筑,形成规模庞大的体系。龙岩囤与附近的“娄山关”、“鼎山城”等一起,形成纵深防御系统。
有意思的是,龙岩囤建成后,没有和元兵有过真正接触。明朝时又重新修筑。明万历年间,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与川渝地方政府发生矛盾,进而演变为军事冲突,最后反叛了朝廷。朝廷结集八省二十四万多人平叛。一百三十多天后,固若金汤的龙岩囤被攻破。杨应龙自缢身亡。
人死了,朝廷没有放过他。当时是农历六月天,西南地方气候闷热。杨应龙被重盐湮没后带到京城,施行了桀刑。龙岩囤更名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远离大海的土司城被称为“海龙囤”的缘由,原来这么吊诡,全然不是想象的那样。
播州从此被“改土归流”,被分为划给新建的贵州省的平越府和隶属四川省遵义府两部分。
因为在“平播战争”中死了太多的人,当地没人敢去海龙囤,只有一座海潮寺坚持留住。久而久之,这座有历史有故事的土司城,渐渐被掩埋在森林树木里。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位考古专家偶然发现了。可是囿于当时的条件,土司城再一次消失在人们的视线。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的发现被人提起。土司城被一次次试掘后,重现生机。,漫步城中,苍凉古道、兴衰更替,让每一步都充满遐思。其中“三十六天梯”,是三十六级倾斜度约三十度的进城的唯一通道。进出城上下山,今天的人徒手行走,都很艰难。
这样设计的妙处还有重要的一点,即防守。冷兵器时代,石块木段,是山上的“土特产”。有人上山,居高临下往下推,上山的人,进不得退不得。这也是“平播战争”动用全国兵力打了一百多天的因素之一。
飞虎关、飞龙关之间,有一条非常浪漫的“龙虎大道”。行走在龙虎大道上,两边是苍翠的植物。远古的蕨类和高大的乔木,错落有致地生长。很难想象,这样的地方,隐藏了一座几百年前的政治军事中心。
当地老百姓对于这座古城,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宋代的页岩和明代的砖头,是如何运到这样险峻的山巅修筑城堡?传说土司城的最早建设者,拥有“赶石头”能力。他挥舞鞭子,山下的石块便像羊群那样,纷纷自动向山顶滚去。
传说很美,肯定不是现实。考古人找到了采石场,证明修建城堡的建筑物,就地取材。海龙囤所在的龙岩山其实并不高耸,然而海龙囤居于的独特位置,让它显得异常险峻。
曾经游玩过恩施的土司城。那是一座后来恢复得很完善的小城堡。相比来说,海龙囤跨越了时空,重现江湖,是个大大的奇迹,与海龙囤的前世今生一样的奇迹。
一座承传了几百年,将近三十代的土司家族,最后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消失在历史的时空。“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好像说的就是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