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儿子把我的手机扔进鱼缸时,我正在抢购618的尿不湿。他踮着脚扒在缸沿上,看屏幕在水里闪了两下熄灭,转头对我说:“妈妈,现在你能看看我搭的乐高飞船了吗?”
那台最新款的iPhone15pro,维修费花了2800块。但真正让我肉疼的,是儿子把乐高藏在身后时,眼里一闪而过的害怕。
这事像面照妖镜,把我照得原形毕露。上周幼儿园亲子日,老师让孩子们画“我的妈妈”,三分之二的作品里,妈妈手里都攥着个发光的方块。我家小子更绝,给画里的我添了第三只手——两只抱他,一只刷抖音。
朋友小敏的遭遇更扎心。她熬夜给客户改方案时,四岁女儿突然抽走她的电脑,奶声奶气背出她常说的台词:“宝贝乖,妈妈在给手机里的小朋友挣钱买奶粉。”
我们总以为偷来的碎片时间无伤大雅:等电梯时刷两下微博,哄睡时回几条微信,蹲马桶时清空购物车。直到孩子开始用我们的方式“反击”——三岁女孩把玩具手机贴在耳边说“稍等我在开会”,五岁男孩对着空气划拉手指假装刷短视频,才惊觉那些自以为是的“高效时间管理”,早被他们当成爱的反面教材。
上个月带儿子去儿童心理咨询,医生说出的真相让我后背发凉:“你以为孩子要的是24小时关注?他们只是需要确认,当TA举起新捡的树叶时,你的眼睛比手机屏幕先亮起来。”这让我想起某个暴雨天,儿子兴奋地指着窗外喊“妈妈快看瀑布”,而我头也不抬地敷衍“等妈妈抢完这个红包”。
也不是没遇见过光。小区里有个爸爸,每天黄昏雷打不动带女儿在草坪捡树叶,装订成册写上日期,被其他家长笑“闲得慌”。直到他女儿在市级自然观察大赛夺冠,那本《梧桐叶变黄的一百种姿势》被博物馆收藏,我们才看懂那些蹲在地上研究蚂蚁的下午,抵得过多少早教班的闪卡。
昨晚给儿子讲绘本时,手机在床头柜震动三次。他忽然伸手捂住我耳朵:“妈妈别听,它在说‘快看我快看我’,和我一样。”我按下关机键的瞬间,看见他眼睛亮得像是往星空里撒了把碎钻。
或许我们都该学学超市储物柜——把那些叮叮咚咚的电子声暂时寄存,空着手才能接住扑过来的温热身体。毕竟等孩子长大到不再需要我们关注时,那些未读消息和待发货订单,不会替我们记得他第一次说“妈妈你看”时的表情。
你永远不知道,孩子下次举起宝藏等你回应,是下个五秒,还是下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