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上古时期,中原曾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旱灾,炙热的太阳灼烧着大地,烘干了山川河流,焚毁了草木山林,失去家园的凶兽们又摧毁了人类的家园。十日并出、凶兽频现,整个天下都陷入了严重的干旱和无尽的恐慌之中,而最终平息这场浩劫,使这一切都重归平静的人,就是传说中的射日英雄后裔。
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个被记录在《楚辞》和《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却又普遍性的出现在了各民族的口传神话之中,例如畲族的《金鸡神话》、苗族的《板东辰神话》以及彝族的《夜猫精神话》,除此之外在藏族、水族、怒族、瑶族等神话体系中,都有射日英雄的存在。
根据《后羿射日神话》及《传流研究》的统计来看,至少在中国18个省份、20多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提到了有关“旱灾”与“射日”的记载,难道这个“后羿射日”(本文姑且不咬文嚼字,无论是该叫“后羿”还是该叫“大羿”,全文都将以“后羿”称呼,望理解。)的神话故事也和“绝地天通”的神话一样,存在着一个具体的历史原型吗?难道曾经真的有过十个太阳?真的有人射杀过太阳吗?
现如今有关于“后羿射日”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兼并战争说、抗击灾害说、争权夺利说、历法改革说、巫术信仰说和自然现象说这六大类。这一期我们就通过研究这些说法,来大体猜测一下这个“射日神话”背后的故事。
人类最早期的社会组织是一个叫做“氏族”的团体,所谓氏族就是由一些存在血缘关系的人所构成的小型社会集体,各氏族的首领通常都是由氏族内部的巫师、祭祀、长者担任,每个氏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崇拜、信仰和图腾。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出现,氏族与氏族之间的战争开始变得频发,从而迫使各氏族首领开始通过合作或者兼并的方式,将原先的氏族合并成为大型部落,然后再从部落合并成为部落联盟。而在这个相互吞并的过程中,原本由单一动物或植物组成的图腾信仰,就开始不断的融合成了各种奇珍异兽的图样。
到了五帝时代,轩辕黄帝打破了炎黄联盟、东夷联盟和苗蛮联盟三足鼎立的格局,促使炎黄与东夷形成了合作关系。颛顼帝继位后,为了减少部落联盟之间因信仰差距而产生的隔阂,以及降低巫师这一角色在部落联盟中的威望,从而达到对部落的实际掌控权,他特意革除了其他部落“通神”的渠道,以王权代替神权的形式,使王权垄断了制定历法的权利,然后又将巫师这一角色改为官职,并且交给了自己的亲族重、黎担任。
根据《尚书》的记载来看,重、黎二氏族发展到帝尧时期时,就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专门负责掌控天象、日夜测定历法的大型部落,而这个部落也就是以太阳为图腾的“羲和部落”。根据《山海经·大荒南经》、《海外东经》、《海外西经》的描述来看,这个羲和部落就是传说中“十日”的创造者,而这个“十日”大概率就是羲和部落下属的部族,也就是“射日神话”中十日并出的原型。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后羿,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两个羿,一个是记录在《淮南子》中,生活在帝尧时期的羿,而另一个是记录在《左传》、《尚书》、《楚辞》和《史记》中生活在夏朝初期的羿。但从文字上的描述来看,这两个羿完全不同,帝尧时期的羿是射日英雄羿,是上古神话中的天人;而夏朝的羿却是篡位的奸臣,是骄奢淫逸的凡人。
但根据《论后羿神话背后的历史真相》、《后羿射日神话》以及《传流研究》的考察来看,《淮南子》中所记录的天人后羿应该是根据民间传说和当时古籍文献衍生而成的,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而他的历史原型很有可能就是生活在夏朝初期的“有穷后羿”。
理由是帝尧时期的后羿所征伐的部落,对应的都是夏朝初期部落的名称,但问题就是为什么篡夺夏朝王位的有穷后羿会被后人塑造成一个天神的形象?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使他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身份转变呢?这也就牵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更替概念——禅让。
一个站在权力巅峰,坐拥整个天下的王者,真的有可能无私的禅让出王位,公正的推行什么以贤治国吗?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是个人他就会有私心,要不然也不会出现“绝地天通”、出现“共工与颛顼争斗”的权力斗争事件。
权利是一种结构性的产物,很多时候权利的归属都不在首领一人的掌控之中,而是这个以权为生,依靠权力成长的贵族团体说了算,所以不管是什么希腊模式的民主,或者说什么游牧部落的民主,说到底都只是贵族集团的民主,而不是群体中吠舍、首陀罗、达利特们的民主。
在上古时期绝大部分的时间里,对于天下共主或者说联盟首领这一角色的选择,通常采取的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度,而后世唯一与之相似的,就是契丹人所推行的“家族世袭制”。
所谓“家族世袭制”,顾名思义就是权力的变动只是在某个家族或部落内流转,比如从五帝时期开始,黄帝就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少昊,而少昊又传位给了自己的侄子颛顼,颛顼又传位给了他的儿子孺帝,孺帝因早夭,颛顼不得已又传位给自己的侄子帝喾,再包括之后的帝挚和唐尧,但是无论他们如何传位,根子上都是黄帝家族的一脉相传。
既然都是一脉相承,那么为什么在尧帝时期,会突然出现禅让这种继位方式?为什么唐尧会禅让给自己的女婿帝舜?而帝舜又禅让给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大禹呢?在韩非子看来,权力这种东西,要想以超越家族、超越血统的方式传承,唯一的可能就是“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虽臣虏之牢,不苦于此矣。”也就是说在整个部落联盟中,不管是某个具体的官职还是首领之位,获得强大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要经历更加残酷的考验,简单点说就是没人想要继承或继承有风险时,才会选择和平禅让。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变个性事件的发生,而这个“变个性事件”很有可能就是爆发于尧帝时期的大洪水,在爆发洪水和治理水灾的过程中,部落内部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死亡,这种死亡破坏了原本的权力结构,而又间接成全了善于治水的帝舜和帝禹,使他们快速获得了超越部落首领的威望,于是就促成了所谓的禅让制度。
从史记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在帝舜和帝禹即位的前后,都曾上演过“三辞三让”的前戏,这也从侧面表明了禅让制并不是当时主流的继承方式,而是一种被迫和无奈的选择。虽然史无前例的洪灾暂时掩盖了部落之间的冲突,但随着洪水的逐渐退散,社会失去了眼前的最大的危机时,禅让和世袭的权力矛盾又再次爆发。
按照《史记》的描述来看,大禹在晚年时,曾想要延续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度,将王位禅让给贤明的伯益,但按照韩非子的说法来看,却是“禹名传天下子益,而实令启自取也。”大意就是禹只是嘴上说说要让伯益当王,但是实际上让自己的儿子启当了王。
不管怎么说,能够肯定的就是在大禹去世后,伯益与夏启之间确实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两个阵营已经到了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程度,这场战争已经不仅仅是伯益和夏启之间的战争,而是演变成了禅让与世袭,新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战争。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校辑定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2002发掘报告》以及《先秦禅让传说新探》的研究和推测来看,尧舜禹三代君王的都城都是在一个叫做“冀都”的地方,而这个传说中的“冀都”大概率就是今天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
根据陶寺遗址出土的资料显示,在陶寺古国的后期,位于陕北神木地区的石峁古国突然南下,并利用陶寺内部贵族之间的矛盾,一举攻破了陶寺的都城。石峁人在进入陶寺之后,首先开始的就是烧杀抢掠,并且集中性的将战场上抓捕的俘虏进行了集中屠杀和诅咒,紧接着他们就将目光看向了陶寺古国王室的王室族人以及陵墓。
征服者们将王室成员肢解、将王室陵墓破坏,甚至就连早已腐朽多年的遗骨也不能幸免,又得经过了多次砍切,有的直接被碾成了齑粉,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他们只摧毁王室成员的墓葬,准确的避开了其他贵族的陵墓。在破坏了王族的墓葬、屠杀掉王室成员后,他们又捣毁了陶寺的观象台、祭祀台、古城墙、古庙宇等,另外在这些场所附近,也发现了大量被截肢的骸骨,一系列“扰祖陵”、“杀平民”、“淫妇女”、“毁宫殿”、“平城墙”等灭绝行为的现象,证明陶寺古国的覆灭是毁于战争,征服者以这种方式来作为新王代替旧王,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标志。
根据放射性碳元素断代的测定来看,陶寺遗址的产生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900年,其中晚期之交大概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个时间恰好就对应着古籍夏朝建立的时间,如果陶寺遗址真的是尧舜之都,代表着禅让制的建立,那能够以这种方式灭绝陶寺的,很有可能就是代表世袭制夏启的势力。根据夏朝的文献记载来看,在夏启继位并建立夏朝后,其王朝内部就不断地发生各种叛乱,而且这些叛乱绝大多数还都是夏朝贵族精心策划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有穷后羿”所导致的“太康失国”。
太康是夏启的长子,所谓“太康失国”指的就是“有穷”部落的后羿,击败太康成为了天下新的主人。但让人感到疑惑的是,有穷国和夏王朝之间并没有爆发多么激烈的战争,后羿的胜利是“因夏民以代夏政”,也就是在夏朝贵族的支持和推动下,后羿才成功驱逐了太康的势力,并成功入驻了夏朝的都城。
也就是说在夏启去世,太康继位的多年后,夏朝依旧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根据《先秦禅让传说新探》的研究来看,这种内部矛盾的根源就是禅让制度与世袭制度之间的冲突,是推崇禅让的旧贵族与推崇世袭的新贵族之间的矛盾。而传说中的后羿射日,就出现在这个冲突的时间节点上。
后羿掌权后,拥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作为天下之主,但专门制定历法,以太阳为图腾的羲和部落却收留了被后羿驱逐的太康族众,并且拒绝为仲康政权服务,为此后羿撰写《胤征》,率领王师讨伐羲和部落,而羲和部落则联合了大量支持世袭制度的部落,也就是所谓的“十日”,与后羿的王师爆发了激烈的战争,部落之间频繁的征伐和由历法混乱导致的大规模干旱,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之下就成了“十日齐出”的场景。
由于各地区诸侯之间、各阶层贵族之间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于是就造就了后羿这一人物,在传说与历史中,在不同的民族神话中,亦正亦邪矛盾形象的产生。
当然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也希望大家指出,毕竟还有很多关于后羿的猜测有外星之说,有史前地球人之说,所以个人只希望大家把这个也当故事看,就当也是个神话志怪传说就好。
用户10xxx42
不知道你想说什么。古人没有现代人这么花花肠子,有什么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