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和平是众多文学作品以及艺术作品竞相讴歌的对象,电影艺术也不例外,在电影诞生百年之后,爱与和平一直都是很多创作者喜欢歌颂的主题,然而歌颂了这么久,电影并没有为人类世界变得更美好而有太多的影响,原因也很简单,掌控电影的本质依旧是在主导国家当中,而这些主导国家们并没有能力促成人类世界的爱与和平,因此,主题移植在讴歌,不断在讲述,但结果却迟迟未到。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一部重磅电影,有多么的重磅呢?堪称人类电影史上的一部恢弘巨制。《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看到自己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之后,非常用心拍摄的影片,本片不止耗时长达一年半,而且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花费巨资搭建场景,进行调度,然而《党同伐异》的结果并没有像《一个国家的诞生》那样有一种无心插柳的效果,本片在格里菲斯的电影生涯中是惨败的,惨败的原因并不是从电影角度看过去的,而是从政治角度来看,这也就呼应了上文提到的掌控电影的人并不都是电影人。
本片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耶稣受难记,巴比伦王国危机,现代少女为救自己的爱人奔走以及在巴黎宗教大屠杀中,新教徒企图营救自己的未婚妻。这四个故事错综复杂,同时用一个固定的场景结合起来,影片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大大超越了当时人们的观影基础,因此,上映之后并没有引发反响,原因并不是电影不好看,而是电影太超前。
这也是为什么《党同伐异》在今天能获得观众们称赞的主要原因,因为电影本身带来的技术上的理念完全是可以跟现代电影所比拟的,然而本片却上映在1916年。
《党同伐异》的艺术性可见一斑,然而真正让这部影片蒙受灾难的并不是影片的超前性,而是当时的美国政府对于格里菲斯创作理念的认知。格里菲斯在影片中的四个小故事里面,植入的是自己对于当下人类社会的理解和期待,不论是耶稣受难,还是巴比伦王朝更迭,以及后面的两个对于自己爱人拯救的故事,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呼唤一个声音,那就是包容与和平,提倡宽容,反对暴力,这个理念跟当时的美国政府乃至美国国家的理念相悖,因此,格里菲斯的这部恢弘巨制并没有在当时引发巨大的反响,相反却成为了美国政府限制他的理由。
这里就引出来了一个概念,艺术创作是独立的吗?可能很多国内的观众对于这一理念是深信不疑的,他们认为艺术创作就是独立的,而他们所认为的独立指代的就是那几个被认为是先锋的,不随大流的电影人,然而从本片看来,即便是格里菲斯这样可以在1916年就有如此恢弘巨制的创作者,他也不能说自己的作品是独立的,那么这些被当代的观众们尊称为独立的电影人的人,他们真的独立吗?
国内的部分观众总喜欢假借艺术的主要意义在于批判,因此,将艺术与政府之间形成对立关系,这种批判才能够产生。并且,这种观点经常用于批判国内的电影审核制度,然而即便是美国,即便是电影诞生之初没多久,审核制度并没有因人而异,也没有因艺术而让步。《党同伐异》即便是具有艺术性,即便不是批判政府而只是跟政府的意见相左,它同样会因为政治原因而在当时被针对。这个时候,所谓的艺术独立本质上就是笑话。
而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所谓的独立电影人,他们是自己投资拍电影吗?都不是,他们都是需要外部投资的他们所谓的独立在于没有收到国内的投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国外的投资人为他们投资。国外的投资人看中的是他们的才华吗?显然不是,给你钱,让你写作文,然后包拯你写的作文有人看,有钱赚,完了再用电影节奖项让你收获名誉,你干不干?在这样的名利诱惑之下,我并没有看到所谓的那些独立电影人具有独立精神而不为所动,反倒是看到他们趋之若鹜的前行,这个时候,独立在哪里?
电影人之所以想要电影独立,目的就是要通过电影来营造出来一种人类美好世界的想象,就如同本片中阐述的主旨一样,任何冲突战争,或者是宗教变革,本质上都是党同伐异,排除异己来达到自己独树一帜的存在,而这种现象与人们期待的开放包容相悖,党同伐异的过程中也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战乱纷争,这并不是人类渴望的未来世界。然而这些理念却在格里菲斯的这部影片上映百年之后被人们淡忘。
如今的世界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并没有人深刻的诠释标新立异的道理,传统的观念被打碎,新的观念除了观念本身之外并没有太多意义,人们的共性价值观被挤压,随之而来的却是群魔乱舞的各种先锋观点,如同本片结尾,美好的时代终会到来,前提是天神降临,这应该不是讽刺,而是无奈。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