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身边有孙立人,薛岳和白崇禧这三位将领,他们的才华和战功无可置疑。如果,当年蒋介石能放下疑虑,大胆重用其中一人,或许不至于如此惨败。
蒋介石能力毋庸置疑,否则也不会成为民国最高统帅,可在用人方面,有不少缺点,重用亲信嫡系,疏远有能力的非嫡系将领,用一句解释就是“宁用奴才,不用人才。”
毛主席曾尖锐地评论,蒋介石手里有过三员大将,这三人他但凡重用一个,都不会败的如此之惨
孙立人,1900年出生于安徽庐江的书香门第的杰出人才,早年便展现出非凡的数学与文学才华,曾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深造。
面对国家的危机,孙立人放弃学术道路,选择赴美钻研军事,先后在普渡大学和弗吉尼亚军校获得学位。
在抗日战争期间,孙立人担任新38师师长,在缅北战场上屡建奇功,特别是在仁安羌战役中,他以少胜多,歼灭千余名日军,成功解救被日军围困的七千多名英军,包括英军驻缅甸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
1943年,孙立人升任新一军军长,率部反攻缅甸,收复大片失地,共击毙三万三千多名日军,成为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军级单位将领。
尽管孙立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卓越非凡,但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主要源于他并非蒋介石嫡系将领,与宋氏家族有着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在国民党内部的发展。
蒋介石对孙立人的复杂心态,体现在抗战结束后对他的待遇上,先将他调往东北,后又以莫名的罪名收回他的新一军,名义上让他负责台湾的军队训练,实则软禁他长达一定时间,直到1988年才重获自由,此时他已年迈体衰。
薛岳,1896年生于广东韶关的杰出将领,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在北伐战争时期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运用“天炉战法”,使日军陷入重重包围,最终被迫撤退。
尽管薛岳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但在国民党内部,地位却始终未能稳固,他不属于蒋介石的嫡系,难以获得充分的信任。
由于薛岳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失利,特别是鲁南战役中的挫败,导致蒋介石趁机收回他手中的军权。
在关键的战役中,受限于指挥权,薛岳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施展,只得黯然退出战场。随着蒋介石的败退至台湾,薛岳更是遭受冷遇,晚年时期只能在台湾度过,直到病逝。
白崇禧,来自广西桂林的杰出军事将领,早年在保定军校接受高等教育,在北伐战争中与李宗仁并肩作战,屡建战功。
抗日战争期间,白崇禧在台儿庄战役中给日军带来沉重打击,他与李宗仁在国民党内部具有重要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在东北给我军造成不小的麻烦,单一从军事指挥来说,他是国军中少有的出众高级将领。
关于白崇禧未得蒋介石重用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之间的政治分歧以及派系斗争。作为桂系军阀的代表人物,白崇禧与蒋介石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使得蒋介石对他心存戒备。
特别是在蒋介石下野、李宗仁担任代总统期间,白崇禧更是成为桂系军阀对抗蒋介石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蒋介石重新掌握大权后,白崇禧难以得到他的重用。
在国民党败退后,白崇禧不听李宗仁的劝说,选择跟随蒋介石去台湾,此举无疑证明了白崇禧在政治上的短视,不是蒋介石的对手。
若蒋介石能摒弃个人恩怨和派系斗争偏见,真正重用这些有才华的将领,或许不会败的这么惨。
当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民心,我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深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戴,战胜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也是迟早的事情,不是几个高级将领能决定最终胜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