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孩子不努力,是因为他懒?”“你以为他逃课、躲网吧,是因为他不懂事?”
错了!大错特错!
他不是不努力,而是“压垮的驴,已经不想走了”。他不是不懂事,而是“被批评到怀疑人生,开始自我放弃”**。
今天,我们来聊聊很多家长不敢面对的一个词:“逃避型人格”。这种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被教育”出来的!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逃课”“躲网吧”“成绩一塌糊涂”,你一定要听完这段话。不然你很可能会把孩子推向一个更深的泥潭!
一、15岁的小明:从“乖孩子”到“逃避者”的转变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15岁的小明,原本是个听话的好学生,成绩不算拔尖,但一直中上水平。
但最近几个月,他开始变了。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反映他总是走神,笔记也不记了。作业总是拖延,要么不交作业,要么随便写几笔就交上去。假装去上学,结果躲在网吧打游戏,被发现后,还死不承认。父母急了,母亲一边哭一边骂:
“你就是懒,不努力,天天想着玩!”
父亲更生气,直接下最后通牒:
“再不努力,别上学了,去工地搬砖吧!”
可奇怪的是,骂完、打完,孩子依然不改,反而变本加厉!家长不懂:“这孩子怎么就不争气了?到底怎么了?”
其实,小明的逃避,不是因为懒,而是他在逃避“失败感”和“无力感”。当一个孩子发现自己“做不到家长的要求”,他就会开启“自我保护模式”,这就是逃避型人格的开端。
二、什么是“逃避型人格”?家长的误解正在摧毁孩子的内心!“逃避型人格”这个词,很多家长可能是第一次听。简单来说,“逃避型人格”就是遇到压力和挑战时,第一反应是逃跑,而不是面对。
你以为他在偷懒、在堕落,实际上他是在“自我保护”!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当一个人连续多次在同一件事上失败,内心就会产生“我做不到”的信念。
你越催他学习,他就越想逃;你越逼他考试拿高分,他就越不敢面对。这就像让一个旱鸭子去学游泳,一次呛水、两次呛水,最后他可能一看到水池就想逃跑。
孩子的心态也是如此:
“我永远比不上别人”“我再努力也没用,干脆放弃算了”每一次的失败,都会让他对“自我能力”的认知越来越低,直到最后,他开始彻底否定自己。
三、家长常犯的3个致命错误,正在亲手制造“逃避型人格”很多家长总说:“我明明为他好啊,怎么就变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不是你为他好,而是你“好心办了坏事”。以下这3种家长的常见错误,几乎每个家庭都在犯:
1. 一味指责孩子“懒、不努力”
小明的妈妈常说:
“不写作业就是不努力,别人都能做到,为什么你做不到?”
这句话看似“激励”,但它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不如别人。每一次的责备,都会让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下降,直到他放弃一切努力。
2. 用“比较”来激发孩子的斗志
“你看看人家李明,考了95分,再看看你,80分都考不到!”很多家长喜欢“别人家孩子”这套激励方式,认为这能激发孩子的斗志。
但事实是,你在告诉孩子:你不如别人,努力也没用。对比的背后,藏着孩子的无力感,而无力感的本质就是“逃避的源头”。
3. 用“惩罚”代替沟通
小明的爸爸做得最多的,就是“威胁”:
“你要是再这样,手机没收!不行就别上学了,滚去工地打工!”
但你想过没有,当孩子觉得“做不好就没得谈”,他自然会逃避。为什么?因为无路可退时,躲网吧、打游戏,至少还能获得一丝安慰。如果家是“战场”,学校是“考场”,那他只能去“网吧”找片净土。
四、家长如何帮助“逃避型人格”的孩子,走出“自我否定”?如果你的孩子也在逃避,别再吼他、骂他、惩罚他了!与其“逼他”,不如学会“引导他”!
1.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给予他安全感
如果孩子的内心一直充满“恐惧”和“害怕”,他就会一直选择“逃避”。当孩子在某次考试中没考好,家长的第一句话不应该是:
“你怎么考成这样?复习都白做了?”
而应该是:
“没考好也没关系,失败只是成长的一部分。你觉得这次问题出在哪?下次怎么改进?”
这句话的本质,是告诉孩子:我不要求你完美,我接受你所有的状态。这种“安全感”,是让他不再逃避的第一步。
2. 降低预期,给孩子“可以做到的目标”
家长的目标是“考100分”,但对孩子来说,可能“60分”都难。如果总是给孩子超出他能力的目标,他只能选择逃避。
所以,目标要“可实现”,比如:
今天先完成2道难题,不用做10道;本周作业不求100分,先求完整提交;目标不一定要高,但一定要“可完成”。当孩子体验到“我做到了”,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上升,逃避的情绪也会减少。
3. 教他“面对失败”的方法,而不是“回避失败”
失败是每个孩子必经的过程。最好的教育,不是“防止失败”,而是教孩子如何应对失败。
告诉他:
“考试不及格很正常,重点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当孩子敢于面对失败,他就不会再“逃避挑战”。
最后孩子的逃避,背后藏着他的无助和自我保护。如果家长的“爱”变成了“压力”,孩子就会用“逃课、网吧、游戏”来对抗这份压力。
愿每个家长都能成为孩子的“港湾”,而不是“追赶他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