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介绍一型来自日本的坦克歼击车,日本在二战后服役的第一种反装甲战车,由小松重工设计生产的60式坦克歼击车(又称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2def896462eeca42290d632efc98a5a.webp)
▲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1955年,防卫厅在吸收了朝鲜战争时期的反装甲作战经验后,指出陆军机械化部队需要一种能够伴随装甲部队行动,同时能够为步兵部队提供反装甲火力的轻型战车,以替代此前使用的越野吉普+无后坐力炮的组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0e7f0ce09ddd41d62019201a6afe162.webp)
▲冷战时期美军列装的M38A1C坦克歼击车在此之前,陆上自卫队在步兵和机械化部队都配有安装106毫米无后坐力炮的轻型吉普车。这些车辆的优点在于改装方便,造价低廉且易于维护。缺点则是几乎不具备任何防护能力,在高强度作战中容易出现大量损失。三菱重工和小松重工接受了研制新型反装甲载具的任务,两家公司被命令分别制造一辆原型车,1957年,三菱和小松完成了各自的第一辆原型车制造,分别代号SS-1(小松)和SS-2(三菱)。由于此时三菱重工正在负责61式中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因此在这个项目上投入的精力不多,防卫厅便决定采用小松重工的方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951d6a72a1629122abd934343a2b313.webp)
▲61式中型坦克在随后的两年里,小松重工继续完成了SS-3和SS-4两辆原型车,以及一辆搭载四门M50无后坐力炮的试验车(SS-1改)。1960年,新型反装甲载具正式定型,被命名为60式自行无后坐力炮(也可称为坦克歼击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53653138e373acef5c038e190eddad7.webp)
▲陆上自卫队东千岁驻屯地保留的SS-1和SS-1(改)原型车作为一种伴随步兵部队的反装甲载具,60式坦克歼击车的体型很小,继承了一部分日本在二战时期的装甲载具风格。其战斗全重只有8吨,成员组为三人,分别是驾驶员,车长(兼任装填手)和炮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0be0df4b4914eb318227b460875ee9d.webp)
▲60式坦克歼击车采用三人车组动力系统方面,60式坦克歼击车搭载一台风冷四冲程6缸柴油发动机,额定功率150马力,后期型号部分更换为180马力水冷4缸发动机。该车最大行驶速度55千米每小时,作战范围140公里。火力配置方面,60式坦克歼击车的主武器就是两门106毫米60式无后坐力炮,主力弹种为M334A1破甲弹,最大穿深433毫米。 该车的武器配有液压驱动升降功能,在隐蔽时可以将武器降低以减少整体高度。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4efb6607d8f4bea22b35f32ba610243.webp)
▲60式坦克歼击车的主武器为两门60式无后坐力炮副武器方面,60式坦克歼击车配备了两挺12.7毫米60式测距机枪,两挺机枪和两门无后坐力炮安装在同一轴线,采用10发弹匣供弹。这种设计在激光测距仪普及之前是非常常见的配置,通过曳光弹对目标实施瞄准。防护方面,60式坦克歼击车的装甲非常薄弱,其装甲最厚处仅有20毫米,仅能够防御7.62毫米通用机枪。其在实战中主要依靠速度和较小的体型躲避敌军的攻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7afcf1ccd2d8fdd1a6e35aecc01a887.webp)
▲60式坦克歼击车后部特写火控方面,60式坦克歼击车使用白光瞄准镜搜索和打击目标。其没有配备夜视仪,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719a9be60ce34fd1b394cd93dfdb425.webp)
▲60式坦克歼击车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1960年,60式坦克歼击车开始进行战备值班,并同时部署在北海道和东部地区。在64式反坦克导弹服役之前,60式坦克歼击车一直是步兵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主力反坦克武器,其一般被部署在师团的反坦克排或机械化步兵团的反坦克中队。该车一共生产了425辆,最后一批一直在假想敌部队服役到2008年,目前该车已经全部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