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手机和电台,那将士们是怎么秘密传递军事情报的呢?

宇航员伊万 2025-01-06 10:41:17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中国历史上,通讯技术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遥远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使用声音和光线来进行交流。

那时,人们可以通过喊叫声或者击打物体的方式来传达信息,这种方式既可以用于日常生活的沟通,也可以用于战时的紧急通知。

直到战国时期,烽火台的出现,帮助了许多地区,烽火台常使用于各个边境地带,我们又称它为烽燧、烟墩、烽堠。

它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同时也是人们沿边境线设置的一种军事报警设施。

为了能够方便传递信号,同时也能让对应的人看到,它多半建造在山顶或其它高地上,同时烽火台之间相隔不远,以确保信号能够迅速连绵不断地传递。

白天时,人们可以利用浓浓的烟雾进行通讯,而到了夜晚,则点燃烽火台的火把发出警报。

这种通过视觉传递的方式,虽然会经常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但在当时却是最快捷的远距离通信方法。

不仅如此,在烽火台的基础上,古人们还逐渐探索出了更多有效的通讯方法,例如设立特定的颜色规则,以及火焰的高度,都可以表示不同的信号强度和攻击方向。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周本纪》中,就有一则故事为我们展现了这种以古老的通讯形式带来的悲剧结局。

在西周末年,有一位美女名叫褒姒,褒姒虽然生得艳丽,然而冷若冰霜,自从她进宫以来,没有笑过一次。

但周幽王对他很是喜欢,为了博取美人的笑容,他不惜想尽一切方法,然而褒姒却依旧神情冷漠,这给周幽王急的,于是他立即向大臣们求计,只要谁能让褒姒笑起来,赏金千两。

于是,有一名佞臣就献出了自己的计谋,可以用烽火台试一试。

此时的周幽王根本不去想后果,他觉得只要能够让褒姒一笑,干什么都行。便立马带着褒姒登上了烽火台,立马命令官兵点燃烽火。

没过一会儿,方圆20多座的烽火台顺势狼烟四起,宫中的大臣见状,以为敌军向我方进攻了,便连忙赶来。

然而到了脚下,却没发现任何敌军,只听到了烽火台上一阵嬉笑声,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在饮酒作乐,大臣们顿时苦不堪言,见被戏弄了,只能怀怨而回。

褒姒见这些大臣们一来一回,禁不住笑了一声,周幽王见状,连忙赏了这个佞臣千金。

此后,周幽王经常点燃烽火台为此戏弄诸侯,渐渐地,诸侯们就没在过来了。

直到一次,敌军真的到来了,当周幽王再次率领点燃烽火台时,却不见诸侯们一个到来。也正因如此,西周被彻底灭亡,这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守信。

也告诉我们,在那个时候,烽火台就有了传递消息的用途。除了烽火台,其实古代还有驿站的方式来传递消息。

驿站在古代时,是专门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早在汉代就已经设立了驿传的制度,但在当时并没有驿站这个词语。

“站”这个词最初是由蒙古语改编而成,在元代时开始普及,因为这个字最初是蒙古语的读音,到了明初时,朱元璋将通用的“站”字改称了“驿”,但沿用成习,“驿站”连称也已成为百姓的常用短语。

此外,邮政制度也在唐朝时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运输的日期和路程都有明确规定,被誉为世界的奇迹。

而除了传统的交通工具外,在古代,我国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就比如蜀汉名臣诸葛亮,曾在赤壁之战前夕,派犀牛皮包裹的铜雀瓦制造成一条神秘船只,装载军需物资送到前线;以及孟获、祝融等人乘坐竹筏成功躲避追捕,最终逃过了死亡的威胁。

令人惊叹的是,古代中国人不仅善于创新,而且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他们会在重要邮件上封盖蜡章,保证每个环节都严格保密,即使是暗送的匿名文件也能安全抵达目的地。

宋代甚至发明了一种特殊的代码语言 —— “徽宗语”,据说是和宋徽宗有关,宋徽宗虽然在政治上无能,但文学方面却颇有研究。

在被金人囚禁期间,为了防止与钦宗和大臣们的商谈被人窃听所研究出来的。

这种语言是通过汉语反切法的分读,即把每个汉字分为两个汉子读。比如“我”字就读作“歪、各”两字,取“歪”字的声母“w”,“各”字的韵母“e”,拼在一起就可以读成“我”音。

这种读法也是在一般保密的话中才会使用。如今这种话,在河南焦作和南阳一带有些村庄能熟练使用这种语言,但由于分化原因,发音不尽相同。

不过,因为这种语言无法书写和标注,所以传授是极不方便的,这些语言正在逐渐消逝。

如今,现代社会的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特别是在信息科技领域,我们可以随时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体验到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力量。

无论是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社交软件还是在线支付等功能,都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古代烽火台与驿站的设置,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深刻认识。

它们不仅是古代科技和管理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古老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烽火台与驿站,这些古老的通信与物流方式已经被现代科技所取代,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至今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研究。

阅读此文后,烦请您点赞评论+关注,方便您及时观看最新内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信息来源:《人民论坛网》在2024-07-06发布关于“读史|汉代如何传递情报?”的报道

《人民论坛网》在2022-02-26发布关于“没有通讯设备的古代,如何进行军事预警?”的报道

0 阅读:2
宇航员伊万

宇航员伊万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