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力量,源于对自我意识的坚守与尊重。
女性自爱、自信、自强,是一生的课题。
最近你的社交平台有没有被这个女人刷屏?
刘小样。
如果你对她的名字不熟,或许你曾听过她22年前说出的话:我宁可痛苦,不要麻木。
22年后,那个用灵魂发出呐喊的农村女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令人不禁好奇:当年那个刘小样,得到她想要的生活了吗?
【时代在变,为什么要我停住】“我有钱可以盖房 但不可以买书;可以打牌闲聊,但不可以去逛西安。不可以有交际,不可以太张扬,不可以太个性,不可以太好,不可以太坏,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要想打破它就会感觉到无助、无望、孤独,好像好多眼睛在盯着自己。不需要别人组织,自己就会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这些规矩。”
很难想象,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是22年前的一位从小被灌输教导要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操持家务且初二就被迫辍学的农村妇女。
2002年前的刘小样的人生,就像关中平原的每一个普通的“家教好”的闺女。出生、上几年学识字、接受女人就要相夫教子的理念教导、听从媒妁之言、按规矩结婚生子。
结婚对农村女孩来说,不外乎是她的第二次生命。
结婚前,她属于娘家,结婚后,她属于婆家。她很幸运,婆家是她向往的“读书人家”,丈夫也是见过外面世界且愿意同她分享的人。
可她不快乐。
她没有自己。连她的女儿都会说:你就是一个烧火的。
她的身体遵守着这一方天地的约定俗成,可她的心里却时刻在躁动着。
生活太平了,哪哪儿都平。可越平静,心态就越不平。
为什么女孩子就没有选择余地?总是别人选择她,而她不能选择别人?
时代都走到哪里了,为什么还要女人守在家里?
人们的外表变化了,为什么内心还停留在过去给女人框定的模式上?
她想读书,她想学知识,她想见外面的世界。
每日与土地打交道,灰扑扑的、日复一日的,无法寄托自己的内心,所以她爱穿红色衣服,用这斑斓与鲜艳对抗土色。
她在零碎的生活里,从电视节目、从别人的口中,渴望并汲取着知识,丰盈着对向往的世界的认知。
【我宁可痛苦,不要麻木】“我宁可痛苦,不要麻木。我不要什么都不知道就很满足,我不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就满足。”
刘小样说,人总该有一种向往,因为人向往的时候,眼里会有光。
可她痛苦的是,她向往的远方,与她没有关系。
她怕自己熄灭,怕自己被平静单调的生活溶解,所以,她要把望向远方的窗开着,要不停地看着,不停地知道更多的事情,学习更多的知识。
她的灵魂和肉体脱节了,她像周遭人眼里的异类。
她时刻痛苦着,拧巴着,碰撞着,可她感觉到她在向一个更高的文明前进。所以她痛苦,但不悲伤。生活就是要不断蜕变才能前进,也许正是有这痛苦,蜕变才会更有力量。
在那个相对蒙昧无知的年代,《半边天》跟刘小样的对话,成为无数女性精神救赎的出口,启蒙了无数女性的自我意识。千千万万个“刘小样”,产生强烈的共鸣,让内心的自由意志,发芽生长。
22年后,每个“刘小样”都活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那个在我们心里种下种子、身穿红衣的刘小样,她如今怎么样了?
【我要一直读书 一直痛苦】“我要拿石头打磨我这块石头。我要一直读书,一直痛苦,一直爱着从痛苦荒芜里生出的喜悦。”
22年后的刘小样如是说。
再次在节目中看到刘小样。曾经坚持穿红色的她,穿着一身简单的白T恤,笑得平静。
这些年里,她终于去见过了想去的远方,可远方是让她失望的。
她说,都没有人能停下来看看路边那么好看的红花。
大家都在忙碌,忙碌到失去生活的本质。
此刻的远方,褪去了理想的滤镜,和家乡没有差别。
所以她最终选择了回家,却也把令她惊艳的红色山茶花种在了自己的小院。
她说,我的农活干得特别好,脏活累活都能干。
生产力好像没有解放,但她心里的镣铐解开了。
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她接受了现状,但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
好多人对她的现状是失望的,觉得她没有逃过世俗。觉得当年那个痛苦呐喊的刘小样应该轰轰烈烈地经历过惊心动魄的人生,获得了世俗认知里非凡的成就。
可她从不是被世俗规训的刘小样,为何要用世俗的认知去审视她?
她最终选择了回家,可她的精神远比她所在的土地更加辽阔。
她变了吗?并没有。
你失望她褪去了一身红衣,可她其实经常涂口红。
红色不一定要穿在身上。
如果说以前的刘小样是打破桎梏、向外求索的痛苦中的求道者。
那么一直读书、一直理解自己痛苦的她,把她的生活活成自己的世界的她,却是告诉了我们:诗不一定在远方,它可以在你自己的心里。
本自具足,莫向外求。
她已然得到了痛苦中开出的花。
那么,你呢?
后记:
刘小样的故事并没有结束。54岁的苏敏阿姨,64岁的麦子阿姨……时代终于追赶上了刘小样,已经有那么多即将觉醒、正在觉醒、已经觉醒的伟大女性们,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祝她铮铮,祝她昂扬,祝她成为自己的脊梁!祝她成为不被世俗定义的自己,祝她成为找寻自我这件事上的常胜将军!
祝你也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