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湘之女黄菊花:7岁与父分离,临终前把一枚铜元交予儿子保管

秋菊绽放韵含香 2024-12-31 13:18:18

有的人,名字在历史中被放大,有的人却被埋没,甚至被误解。黄开湘,这个名字曾一度在历史中沉寂,甚至被扣上了“逃兵”的帽子。但当真相浮出水面时,我们才知道,他不仅不是逃兵,还是一位以生命为代价换来新中国曙光的英雄。他的一生,是一把斧头开山的故事,也是一个家庭在革命洪流中破碎又重建的缩影。

黄开湘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母亲是方志敏的堂姑,这层亲缘关系让他少年时便接触到了革命思想。1926年,方志敏回到江西开展农民运动,这个木匠出身的年轻人被深深吸引,很快加入了革命。他用自己的手艺,帮助建立了数百个秘密农协会,成为赣东北地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那时的他,可能没有想过,这条路会让他成为家乡的骄傲,也会让整个家族付出惨烈的代价。

时间很快到了1929年。那是一个危险的春天,黄开湘和方志敏等人下山参加工农兵代表大会,途中遭遇敌人的靖卫团。敌人盘问他们是干什么的,黄开湘挥了挥手中的斧头,说自己是上山砍柴的。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藏着一股从容和不屈。敌人没能识破他们的身份,眼看就要放行,没想到其中一个认出了方志敏。关键时刻,黄开湘果断出手,斩杀敌人,护送队伍继续前行。这一幕,既展现了他机智果敢的一面,也让他赢得了“斧头将军”的称号。

从那之后,他的革命生涯步入高潮。他成为县苏维埃军委主席,兼赤色独立营政委。1933年,他辞别母亲和家人,奔赴中央苏区,完成了危难中的“送金任务”。朱德曾当面称赞他是“程咬金式的英雄”,甚至赠送手枪和手表作为奖励。只不过,黄开湘更习惯手中的斧头,那些粗粝的木柄似乎更能代表他的性格:朴实、坚韧、锋利。

但革命的路没有顺畅可言。1934年,他随红军开始长征,经历了大渡河畔的生死一战。泸定桥的铁索上,22名敢死队员冲锋在前,而他与杨成武坐镇指挥,带领红四团硬生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成功夺桥后,全军上下都记住了这位斧头将军的勇猛,却没人料到,这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高光时刻。

关于黄开湘的死亡,历史曾经留下过太多迷雾。有人说,他在长征途中因无法忍受艰苦而脱队逃跑。这个说法在当时甚嚣尘上,甚至让他的家人也陷入了无尽的困惑。直到几十年后,杨成武的回忆录才揭开真相:1935年,黄开湘因感染伤寒病倒,被送往军委卫生部抢救。但在药品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的病情迅速恶化。据说,病重时的黄开湘抽出了枕头下的手枪,对准自己扣下扳机。杨成武不相信他是因为懦弱才选择自尽,他更愿意相信,那是因为高烧让他神志不清,把自己当成了敌人。

事实如何,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黄开湘的死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烈士命运的缩影。他们在生前名不见经传,甚至死后还要背负污名,而他们的牺牲却为后人换来了新中国的黎明。黄开湘的母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等待儿子的归来。她拄着拐杖站在村口,等了一年又一年。在敌人烧毁的家园旁搭建的茅草棚里,她用那枚儿子留给她的铜元,支撑着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可惜,直到她离世,也没能等到黄开湘的任何消息。

更让人感慨的是黄开湘的女儿黄菊花。父亲走的时候,她才7岁。敌人追杀红军家属时,她搀着奶奶东躲西藏,在深山里熬过两年。后来,奶奶把她送给人家做童养媳,自己则独自回到家乡乞讨。几十年后,黄菊花终于知道了父亲的真相,但她从未向任何人诉苦。她把父亲留给奶奶的那枚铜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保存。那枚小小的铜元,承载了一个家族的记忆,也让黄开湘的后代始终铭记:他们来自一位英雄的血脉。

近些年,黄开湘的故事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有人在舞台剧里看到他的名字,有人在地方党校的雕像中寻找他的模样,还有人为了找到他的遗骸奔波千里。不只是黄开湘的后人,连他故乡的乡亲们也在等待这个消息。他们说,黄家出了五个儿子,全都牺牲了。他们没有遗骸,没有墓碑,但他们的精神早已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一种无声的力量。

有人感叹,烈士的牺牲是为了让后人活得更好;也有人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无名英雄,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和平与强盛。不管是哪种观点,黄开湘和他的家人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年表和数据,它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把斧头劈开的山路,是一枚铜元承载的信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