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学习行为表现
(1)学习行为表现,该任务占课程综合成绩的20%。 学习行为表现要求:完成分部组织的面授课程、专题讨论及其他任务。 评分说明:省校自主制定学习行为表现的学习任务方案和评分标准,各教学点根据制定的学习任务方案和评分标准,可随时给予评分,评阅的截止时间与大作业的截止评阅时间一致。 作答时间: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行为表现的相关任务,其起点时间是每新学期的开学时间,截止时间与大作业截止时间相同,具体考试时间安排见国开下发的期末考试安排文件。
答:物质范畴是哲学家们一直都比较关心的话题,而物质观又是整个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对物质范畴做了深人的研究和阐释。
第一,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揭示了物质的社会性,他认为人类社会涉及的物质是人实践活动的产物。同时,马克思也肯定物质的自然性,“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第二,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任何具体的物质存在都是个别的,物质范畴则是一般的,物质一般存在于物质个别之中,是从物质个别中抽象出来的。比如,马和白马。“白马”是具体的、个别的,而“马”是一般的。恩格斯还初步表述了物质范畴的内涵。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指出,“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其“相互作用就是运动”。
第三,列宁在恩格斯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其核心语句就在于“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表明了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及同类概念中外延最大的属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两大要素,而其外延如恩格斯所述,是整个世界的所有具体物质形态。“客观实在”指的就是客观实在性,它是整个世界中所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本质共性,它表明了各种具体物质形态是不依赖于任何意识、意志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也就是物质第一性。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任务二: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B(2023秋)
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是在冷战结束后逐渐流行起来的,但它所表达的经济发展趋势早已开始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萌芽。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技术、资本、商品等真正实现了全球范围的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交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2.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对待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正确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面对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的风险挑战,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实现发展的大舞台。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面的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备注:
两篇作业需要手打,不能粘贴复制。任务二大作业,我只做了B套试卷,A套和C套试卷答案可以在百度上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