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清,欢迎观者解读与创作者感受之差

弌池 2024-12-31 09:52:22

“观者对我作品的解读和我作画之后产生感受完全不同?那我非常欢迎。”王守清如是说。

王守清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探索也在继续。1994年到1997年,是大量关于工业区的,以黑白为画面主色调的抽象作品;2000年后,他开始尝试以一片树叶或一个苹果铺满整个画面这种“极多”风格的实验性质作品的创作;之后则是反映极简主义的“无意识”系列。

王守清《秋萍家的苹果》

后来,他的创作日臻大胆与成熟,开始进入“潜意识”创作的阶段,并由此产生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潜意识”系列作品。这一系列作品极具概念性和原创性,它超越了“绘画”本身,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新起点。

巨大的画布摆放在画室中央的矮脚凳上,这张以深灰为底色的作品上,粉色、绿色的蜡笔和油彩交错,形成轻快的节奏感,王守清决定用白色的颜料对画面进行调整。

他穿上围裙,用细头笔刷蘸取颜料后开始在画面上填充、叠加,先前的颜色变得隐约,画面也显得更柔和神秘。

他在作画时并不提前预设创作主体,而是凭借个人的审美经验,让画笔和油彩代替思维在画布上自由表达。

他将这形容为绝不可能雷同的创作——“因为每个人的潜意识都不同,绝不可能重复,也没有办法雷同。”

“它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东西,有可能是符号,有可能是集体书写,也有可能是影像。会有许多东西在无意识中间产生出来。”

最终呈现的作品是充满惊喜的,因为这种方式在无意中挖掘了他深层次的潜意识,画面中往往是他内心某部分记忆的重现、本能的反映,甚至是梦的表达。

对于观者而言亦会是新奇的体验。当这些填充着王守清潜意识的线条被悬挂起来后,每个人都拥有了阐释的权利,每个人也都能在画中找到自己心里的东西。

它可能是你见过的某个色彩,或是一段回忆,某个景象,甚至仅仅是一朵花。它极具个人化,但又与无数人的意识相通。“这就是潜意识的魅力。”

0 阅读:2
弌池

弌池

看过人生百态,泯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