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内幕揭秘!张謇如何中状元引发关注,一纸殿试卷改变一生!

黄橙知县 2023-09-17 19:37:28

古话有云: “场中莫论文”科举考试就像诺贝尔文学奖一样,虽然能发现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才,但也会有很多被错过的。最厉害的当属状元,被誉为“大魁天下”,然而真正能成大器的并不多。因为是否能中状元,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才学水平。

清朝科举画

清末有一个状元叫做张謇,后来成为了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在民国时期也是政坛的风云人物。关于他的事迹,《江左十年目睹记》这本书专门记载了他的故事。他是怎么成为状元的呢?可以用一句峰回路转来形容。

张謇

张謇的父亲是海门人,以卖糖为生。后来,父亲和张謇搬迁到如皋,为了供养儿子上学费尽辛苦。当时,张謇在如皋参加秀才考试,可由于属于“客籍”,必须找当地学官担保。如皋有一个叫马讼师的人,看到张謇父亲家境殷实,便勾结学官,勒索了他们二千两纹银的“印结费”。

什么是“印结费”呢?实际上,它是一种通过为同乡签署担保书而获得收入的方式。张家只能拿出八百两,于是马讼师决定寻找姓张的人来声称他就是张謇的亲生父亲。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马讼师的影响力强大,全县的居民都知道张家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人们都敢怒不敢言。

幸好,如皋是南通州的地方,知州孙大人对张謇的才学有所了解,就干脆一挥手,让张謇附到南通州学习。这下马讼师束手无策了,但可惜的是,后来世人只知道南通出了一个张状元,却不知道张状元实际上是如皋人。如皋的居民感到一些不满,只能自嘲地说:“如皋甚至无法保留一个状元,他们被海门招来,最终却被马某送到了通州。”

清朝主仆画

那么,张謇究竟是如何成为状元的呢?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他的老师——赫赫有名的翁同龢。张謇中状元的那一年,正是有名的甲午年(1895),翁同龢作为帝师,担任军机,坚决主张对日本开战,被视为清流的领袖,声名鹊起。

翁同龢

在那一年,殿试的阅卷大臣们排名次,在八位阅卷大臣之中,张謇中状元的机会完全取决于运气。值得一提的是,在排名第三的位置上是翁同龢,并且首席阅卷大臣的身份则属于张之洞的哥哥张之万。每个阅卷大臣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倾向,这也意味着评判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张之万

张謇殿试结束后,交卷给收卷官,巧的是,收他卷子的人正是他认识的翰林院修撰黄思永。黄思永一看到是张謇的卷子,心生亲近之情,便没有马上交卷,而是先打开看了一眼。咦,出问题了,有一个错字,张謇进行了修改,这一点没问题,但兄弟你,忘了把正确的字填回去了。

张謇

在殿试中,卷面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你交上这样的作品,毫无疑问,你最多只能获得三甲的最低名次。黄思永从怀里掏出笔墨,帮张謇填上了那个字——告诉你,数年来担任收卷官的人,都随身带着笔墨,就是为了有机会帮助他们认识的新进士。还不仅如此,黄思永还知道张謇是谁的得意门生,于是将那份卷子交给了户部尚书翁大人。

科举考试

说实话,是否能考上进士完全取决于考生的实力,因为试卷是封闭的。至于哪个人会成为状元,只有纯粹依靠运气。虽然说是皇帝钦点,但实际上皇帝很少改动阅卷大臣们拟定的成绩,除非准状元的名字叫作“王国钧”(亡国君),那样太不好听了。

光绪皇帝画像

按惯例,应该由首席阅卷大臣张之万来定夺状元,而翁同龢只能拿个探花。尽管翁同龢坚决主张让张謇成为状元,但张之万却不同意。其他大臣对此事置若罔闻,只有李鸿藻站在翁同龢的一边——毕竟他们两人都是清流派的领袖。最后,张之万只好让步,官衔排名虽然高,但翁大人势力强大,谁能与之争锋?就这样,在甲午年,张謇成为了状元,他的艺文才华被人们所铭记,图为他请来了梅状元庆贺。

曾国藩曾经自拟墓志铭: “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传万世。”我对曾文正的道德文章并不是特别佩服,但这句话说得很好。他老人家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目标,却要把这句话留给后人,让成功人士不要傲慢,而对于不成功的人来说,也不要失去信心。命运决定了许多事情,个人的努力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俗话说得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以前觉得挺有道理。现在感觉天意和努力应该是五五开吧。

0 阅读:44
黄橙知县

黄橙知县

愿与君一起分享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