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拟划定杨柳飞絮治理重点区,建立综合防治体系

北京知道 2025-04-30 00:30:26

这几天,北京杨絮刚过,柳絮又起,每年春季过敏高发期,杨柳飞絮治理都是北京市民讨论的热点话题。近日,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的京津冀杨柳飞絮综合防治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医疗机构以及相关机构的多位专家学者,就杨柳飞絮科学治理新路径进行了深度讨论。

新京报记者从会上获悉,北京推进杨柳飞絮综合治理,将出台《北京市杨柳飞絮综合防治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通过划定杨柳飞絮防治重点区域、优化预测预报体系、启动防治工程与科技攻关、建立不飞絮乡土良种繁育基地等多种方式,综合治理杨柳飞絮。

飞絮吸附过敏原,精准治理培育防絮良种

研讨会上,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志强指出,科学持续推进杨柳飞絮综合防治,对改善京津冀地区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居民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林业大学首当其冲,要尽力尽心推动杨柳飞絮综合防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在会上剖析了杨柳飞絮产生的基础生物学科学问题,并结合多年科研经验,就控制杨柳飞絮提出了创新性调控思路。比如,确定调节剂抑制花芽分化的关键可控技术,为精准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开展杨柳雌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培育防止飞絮发生的良种和防止花粉污染发生的良种;还可以根据个体差异,选育花芽分化少、飞絮量减少的绿化杨柳树良种等。

为何杨柳絮纷飞时一些人会出现过敏症状?北医三院呼吸科主任医师王飞介绍,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等。有数据显示,过敏性鼻炎全球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人患病率10%至40%,儿童患病率2%至25%。“过敏原种类繁多,其中花粉是导致季节性过敏性哮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杨柳雌株种子成熟后产生的飞絮,表面会吸附花粉、灰尘等过敏原,形成混合刺激物,促使一些人群发生过敏反应。”

北京将全面开展杨柳雌株详查,优化飞絮预测

北京将如何治理杨柳飞絮?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朱建刚介绍,北京将推进杨柳飞絮综合治理,出台《北京市杨柳飞絮综合防治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为今后杨柳飞絮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依据《征求意见稿》,北京将划定杨柳飞絮防治重点区域,重点防治区域包括以五环内及城市副中心为核心,叠加居民区、学校、医院、机场、加油站,以及重点景区、重要交通干线、集中办公区、主要商业街区、重大活动场所等人口密度大、人流量大的地区;一般防治区域包括人口密度和人流量相对较低的公共绿地、道路防护绿地、河道防护绿地,以及五环外各类公园、林地等区域。

同时,北京还将全面开展杨柳雌株详查,优化杨柳飞絮预测预报体系,建立“五个精准”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启动杨柳飞絮综合防治工程,并采取措施保障杨柳飞絮高峰期患者就诊需求,以及建立不飞絮乡土良种繁育基地、强化杨柳飞絮防治科技攻关。

调整外围植被结构,形成阻挡花粉飞絮隔离缓冲带

国家林草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成,在会上分享了北方城市飞絮等“植源性污染”的特点和影响,并基于城乡绿化措施角度介绍了系列飞絮防治对策。他建议,从植物选择和使用这个源头抓起,科学配置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空间的绿化植物和树种,尽量避免大量集中、成片使用有花粉飞絮问题的植物,减少致敏物产量,降低空气中花粉飞絮浓度。

“植源性污染指绿色植物本身产生的某种物质达到某种程度时,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其主要以空气为媒介进行传播。”王成说,针对集中连片的致敏飞絮问题林木,要调整污染源周边外围植被结构,形成能够阻挡、滞留花粉飞絮的隔离缓冲带,阻断传播路径,减少花粉、飞絮外溢。

王成建议,扩大城市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面积,培育近自然的森林结构,利用自然地被、园林废弃物覆盖来消除城市绿地的裸土,实现城市绿地地表的全覆盖,发挥林地、湿地、绿地等生态空间本身对飞毛、飞絮、花粉的吸纳能力,减少反复飘散、累积飘散的问题。“植源性污染物是植物生长发育繁殖的产物,其传播和影响范围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对一般地区是无害的,无需防治。对于这类污染的防治重点,是控制人为活动比较频繁的社区、机关单位、道路沿线、公园游园等大量飘散花粉、飞絮。”

专家们一致认为,杨柳飞絮科学持续治理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部门协同创新,同时要注重技术的推广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切实改善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记者/曹晶瑞 编辑/张磊 校对/李立军 运营编辑/樊一婧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