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大战役取得彻底胜利,国民党军败局已定,几乎所有的国民党军将领都开始给自己提前找后路,有的暗中联络解放军找机会起义,有的则疏通关系提前转移财产,随时准备脚底抹油逃跑。
到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的时候,已经与解放军联络了很长时间的国民党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找准时机,果断带领1200多名海军官兵和25艘舰艇在长江上宣告起义,加入解放军。
林遵的决定震惊了南京方面,也让南京的江防体系受到很大影响,因此林遵在渡江战役中也立下了大功。
但林遵在起义之后,围绕他的职务安排一事却出了问题,直到毛主席亲自出面才解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林遵生于1905年,老家在福建省福州市。
他出身海军世家,他的父亲名叫林朝曦,在晚清时期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担任过南京海军学校的教官,参加过甲午海战,积极推动洋务运动,鼓励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
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遵还是近代史上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林则徐虎门销烟,在广东沿海整顿海防,顽强的和英国殖民者作斗争,后来被朝廷免职。虽然林则徐的晚年令人感慨,但林家长辈的光荣传统被林遵继承了下来,他从小就热爱海防事业,梦想成为一名海军指挥官。
林遵17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去了南京,在南京金陵中学读书,毕业后考入了烟台海军学校。
在校期间,他认识了地下党员郭寿生,两人创立了“新海军社”,编辑了《新海军》刊物,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抨击军阀势力,为推动北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然而他们的刊物惹怒了山东军阀张宗昌,很快这位军阀就下令逮捕学生关闭学校。无奈之下,林遵只好和同学们去福州继续完成学业。
1929年是林遵人生的转折之年,在南京海军部高官陈绍宽的推荐下,他被选送到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和朴茨茅斯海军学校留学,系统学习了西方国家的海军战略和航海技能,无论是舰船上的枪炮,还是具体的通讯技术和指挥理论,他都烂熟于心。
1934年,他学成回国,从枪炮员开始实习,不到一年时间就担任了“自强号”战舰的舰长。
三年后,上级把他调到海军部任职,去德国接收订购的潜艇,并负责管理在德国学习潜艇技术的留学生。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果断要求回国参加抗日战争,担任了“永绥”号的舰长。
在1940年的战斗中,他带领水兵们炸沉了日军的多艘货轮和汽艇,获得了光华奖章。在长沙会战期间,他带领水兵深入险境布设水雷,炸沉了五艘日军舰艇,升为海军上校,是蒋军海军里为数不多的优秀人才。
1946年,他奉命接收了日军撤离后的南沙群岛,并将岛屿正式命名“太平岛”和“中业岛”,为维护国家主权立了功。这件事载入了中国海军的史册,是不能被抹去的光辉一笔,他也因此成为公认的海军名将,能力得到了普遍认可。
正是因为林遵能力出众,所以他的起义有很重要的意义。当时人民海军才刚刚从零起步,既没有专业的海军人才,也没有战斗舰艇。
林遵起义不仅带来了1200多名专业水兵,还有多艘高质量战斗舰艇,从长远来看,对新中国的海军建设能起到巨大帮助。
更重要的是,林遵本人有实战经验,而且理论水平高,有真才实学,当时国内这样的人才没有几个。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林遵也有了一些骄傲的情绪。
当他和解放军调过来的很多指挥员和战士接触后,发现他们绝大多数学历很低,有的虽然有文化,但是对海军一窍不通,包括毛主席任命的海军一把手张爱萍蒋军也对海军知之甚少。所以他觉得自己应该被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上,担任解放军海军的一把手。
张爱萍将军十分欣赏林遵的才华,多次向他请教海军知识,甚至表示可以让他出任海军司令,不过屡屡碰壁(张爱玲为此还找了同样有了留学经验、海军经验的徐时辅开班)。
后来刘伯承元帅得知此事,亲自同林遵见面,结果也是不欢而散。
刘伯承元帅觉得林遵把海军当成了“自家的”,这是旧军队习气,应该改正,自然也就拒绝了张爱玲提出的让林遵接手的建议,但刘帅也无法说服林遵。
直到主席亲自见了林遵等人,毛主席赞扬了林遵的专业水平和爱国情怀,并且讲了对海军未来的无限期许。
最终毛主席凭借非凡的沟通智慧(先是提及林遵是林则徐侄孙,并肯定其起义令人钦佩,而后毛主席又摆“资历”——1924年时毛主席曾担任过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然后开诚布公),让他不仅改变了傲慢的想法,而且对毛主席的战略构想感到由衷钦佩,自觉表示服从组织安排。
随后毛主席安排他担任海军第一副司令,辅佐张爱萍将军建设海军。
担任副司令后,他积极解答海军同事们的各种疑问,同事关系也越来越好,1955年,他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上世纪七十年代,林遵升为东海舰队副司令,并在1977年正式入党,为新中国海军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79年,林遵在上海去世,享年74岁。他的家人遵照其遗愿,把骨灰撒进了东海的波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