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论证得出后,三人均面色凝重。孙权单方面称帝,并不事先知会西蜀,违背了两个国家的合作契约,蜀国的汉室复兴大业又该如何继续推进。孙权由臣变为帝,之后两国该如何和平相处,三个国家的下一步路都充满了各种变数。荀栩与张观为了确保此事件的准确性,撒出了敦睦馆的所有人去探听消息。可馆外早已布满了薛莹派来的探子,已经由暗哨转为了公开监视。
无奈,张观只得亲自出马,去拜访几名平时关系不错的吴国官员,但几人均含糊其辞,不正面回答,只是重复“吴国对于吴汉联盟非常重视的,两国一定会继续良好合作”云云。这些吴国高层的暧昧态度,恰恰从另外一个角度证实了孙权称帝消息的准确性。
荀栩与张观、郤正撰写好了此事的文书,但如何顺利地送到西蜀成了个大问题。薛莹戒备森严,一定不会让消息传出去,影响到吴国外交的大事情。
荀栩拿好文书,骑上了插有“敦睦使”旗子的马匹,一路飞奔到牛津码头,奇怪的是,渡口冷冷清清,按理,渡口应该任何时候都有外交快船值班才对。渡口的兵士答道,所有的船只都按照要求送去检修了,需两三天功夫。荀栩知是薛莹干的好事,他不敢当面拦截御览文书,只好在船只上下工夫。
荀栩飞身上马,向附近另一个最大的民用港码头奔去,只有这个法子了,征用民船,荀栩找到了一艘属于成都糜氏家族的商船,原来也曾多次用过糜氏家族的商船运送文书。糜范的手下正在装运货物,糜范一看“敦睦使”的旗子,知要征船,不敢耽搁,忙命水手纷纷回船,货物交给其他船只运送,马上开船。可仅仅要开船这一会工夫,薛莹带下属奔至码头,问要去益州时,薛莹脸色一变,要求不得开船,马上进行常规检查。
荀诩知薛莹故意找茬,慢慢走出船舱,装作巧遇,与薛莹攀谈。薛莹满脸笑容,说为了安全着想,需将船只进行全面检查,荀诩知薛莹要卡死全部出去的通道,便退而求其次,只在武昌附近赏风景,不离开吴境。薛莹同意了,上船要和荀诩共赏江上美景。
荀诩拉着薛莹进船舱,并偷偷给糜范做了个向西的手势,说:“船家,随意开去罢。”糜范会意,行了一礼,退出了船舱。
荀诩、薛莹二人一会儿饮酒,一会儿到船头看风景,如同一对知己好友,然后在船舱里,两人高谈阔论起来,没想到,薛莹也是满腹经纶,出口成章,二人如遇知音,越谈越高兴,薛莹突然如梦初醒,奔出船舱,一看,船竟到了牛津码头。
原来,按照薛莹的构想,外交码头所有可用船只都被“检修”;而民用商船又因手续问题不能离开武昌地区,所以就可以堵死这两条传输通路。但他万万没想到,荀诩钻了空子,让民用商船驶入牛津外交码头,并将其临时征调为外交船。荀诩一宣布此船为外交船,根据吴蜀两国外交协议中的一条补充条款,任何在牛津港口内的船只如果有外交人员搭乘,这条船便被自动视为具有外交功能。荀诩将外交文书交予糜范,拉着薛莹下了船,薛莹已经无法阻止这条船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船只带着文书离开了码头。
两人各自回去,因荀诩把消息顺利报了回去,当天晚上,孙权紧急召见了荀诩、张观、郤正,做亡羊补牢的工作。孙权喋喋不休地解释了很多,无非是称帝的必要性,同时也表达出不希望此事给两国的外交造成任何影响,两国始终是亲密的盟友关系。同时,为表示没有提前告知蜀国的歉意,调整了一些外交政策:如主动降低蜀吴贸易的关税;增加对蜀锦、井盐等的进口量;削减两国边境驻军;两国情报机构资源共享等。
但荀诩此次的先棋一招还是打乱了孙权的部署,蜀国在外交上也争取到了一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