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者最怕的就是明朝的皇族后裔,清朝取得江山来得过于“侥幸”,根基不稳,又加上祖先一直在关外生活,无论从精神凝聚力上还是从文化归属感的营造方面,清朝统治者跟汉人王朝的统治者相距甚远。
于是清朝统治者不得不在残酷的文字狱散去后,挨家挨户上门求汉人的饱学之士出来做官,就是想利用他们的名声和威望以及文化内涵,给清政府制造点影响力和凝聚力。
再者说满清当时也没什么文化,毕竟是关外进来的,对汉人传统的文化不甚熟悉,所以康熙非常用功学习汉人文化,他也需要汉臣为朝廷效力,但另一方面,皇帝又对汉人多加防备,重用满人来压制汉人,害怕汉人的势力坐大。
不过他们担心的事情还是会发生的,明朝在民间依然有很高的威望,经常有人打着大明皇族后裔的旗号在民间秘密结社,而且这些人似乎杀不光,刚杀了一波又出来一波。
在当时民间呼声最高、威望最大的是朱三太子,这个朱三太子一直活了三四个朝代,熬死了三个皇帝,像幽灵一样困扰着清朝统治者。
从康熙开始他就没消停过,一直在闹事,到乾隆时期还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起义,而这朱三太子一直没找到,成了高层的心病。
崇祯帝总共有三个儿子,朱慈烺、朱慈炯和朱慈焕,朱三太子是哪个儿子呢?当时崇祯帝希望他三个儿子突围,还让人护送,他计划只要有一个儿子逃亡到南京就可以重新建立大明王朝。
但这三个儿子据说都被李自成抓了,一个也没逃出去,成了李自成的俘虏。
后来李自成在与吴三桂作战,将太子放在前线,打算招降李自成,但吴三桂连他爹都不要了,还能要太子?所以吴三桂还是卖力地打李自成军队,不顾太子和皇子的安危。
最终三个皇子下落不明,但过了一年,京城和南京各发现了一个太子朱慈烺,南京掌握在南明手中。比较坑爹的是,北京和南京都杀了“太子”,分不清楚哪个是真的,干脆都杀了,他们都觉得对自己政权是个威胁。
福王朱由崧已经称帝,他也不愿意将皇位让出来,所以也痛下杀令。
崇祯的小儿子朱慈焕倒是活了下来,他在江苏、山东一代教书,隐姓埋名,一直活到七十岁,但还是被清朝政府找到了,不仅杀了他,而且杀了他的儿子和孙子,可见清廷十分心狠手辣。
南明的各位王爷,福王、唐王、潞王、桂王等人,最终还是都死在了清廷的手里。
朱慈炯排行第三,就是我们说的朱三太子,此人一直没找到,据说当年死在乱军之中,但后来民间的起义活动都是打着朱三太子的名号,让清朝恨得咬牙切齿,又恐惧不已。
这就像悬挂在王位上的剑,随时都有可能将抢来的宝座劈成两半。
比较搞笑的是,由于一直找不到朱三太子,吴三桂也用朱三太子的旗号起义,不管朱三太子是活了多大死的,总之所有的民间组织,比如天地会,都号称得到朱三太子的谕令,朱三太子就在他们手里。
在康熙、雍正时期,就一直在抓朱三太子,他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而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朱三太子更活跃了,按算他应该早挂了,但有人说他在吕宋岛,随时威胁广东、广西。
在朱三太子的口号下,大明民间起义此起彼伏,后来爆发了八个省的起义,虽然打着白莲教的旗号,但也是朱三太子引起的,结果清朝为了镇压起义掏空了国库,从此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