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封医院里年轻护士的辞职信,说实话,看完后我愣了好久。
里面写的每一句话都能感觉到她的无奈。
特别是这句:「我真心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工作不是单纯的工作,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和考试」。
每个月都要面对理论考试、操作考试,还有各种检查。
这些考核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把医护人员的手脚都绑住了。
检查的时候,简直就像是大扫除,从地上到床上,从床下到床头柜,连病人的指甲缝都要看。
档案室、治疗室、病例车、护理记录,全都要过一遍。
更让人无语的是,检查的人还要挨个问病人:「你的责任护士是谁啊?护士长叫什么名字啊?主管医生是谁啊?」
护士说错一句话,记错一个数字,扣分罚款就来了。
可是从来没见过有人去检查他们,也没见过有人扣他们的工资奖金。
最气人的是,院领导在全院大会上说:「你们不干就走,我马上批,外面排队要进来的多得是。」
这位护士在信的最后写道:「我没有忘记我在南丁格尔像前发过的誓言,但是原谅我,我今天要做一个逃兵...」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说这句话的时候,鲁迅大概也没想到,近百年后,那些怀着理想走上从医之路的年轻人,会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那些最想救死扶伤的人,反而走不下去了?
为什么那些最有理想的人,最后却选择了离开?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基层医生的日常。
每天超过9小时的工作时间,休息日还要再花5个小时处理工作。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连陪家人吃顿饭的时间都很难找到。
但漫长的工作时间,其实只是他们面临的众多困境之一。
更令人心累的,是每天要面对的各种质疑和不信任。
数据显示,超过80%的基层医生遇到过非理性就医行为。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场景:
患者要求开特定的药,医生说不适合,患者就说「你是不是觉得我付不起钱」;
医生建议先做个常规检查,患者就说「你是不是想多赚钱」;
医生说不需要住院,患者就说「你是不是嫌我们麻烦」...
这些基层医生,本来是想着能帮助更多人,可现实却是,他们每天都要在专业判断和患者要求之间艰难平衡。
而这些困境的背后,是整个基层医疗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数据显示,不同省份之间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差异最大达到2.96分。
用更直白的话说:有的医院设备齐全,但可能并不那么需要;有的医院真正需要设备,却连最基础的检查仪器都配不齐。
前几天看到一个基层医生发的朋友圈特别让人心酸:「今天终于不用值班了,本来想着可以好好睡个觉,结果半夜又被医院叫去处理急诊。来的路上还在想,如果我们这里能有个CT机,病人就不用大半夜转院了。」
这条朋友圈道出了基层医疗的现状:医生们不仅要承受超负荷的工作,还要面对设备不足带来的无力感。
他们想做的很多事情,都被现实条件限制住了。
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医生个人的选择问题,而是整个基层医疗体系的困境。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要优化基层医疗资源的分配,让真正需要的地方能够得到必要的设备和支持;
要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让基层医生的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
最重要的是,要营造理性的就医环境,让医生能够专注于治病救人。
因为一个地方的医疗水平好不好,不在于盖了多少医院,而在于留住了多少真心想为病人服务的医生。
如果连那些最有理想、最想留下的人都走了,再漂亮的医院也只是一座空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