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作品一再被搬上荧幕,《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人人都耳熟能详。陈奕迅的《红玫瑰》、《白玫瑰》也来自她的同名小说。傅雷说,她的小说《金锁记》是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然而她却有着最不幸的童年和最糟糕的爱情,终年孤独离世。她的一生虽布满荆棘坎坷、幸而她能自强不息,为后人留下无数永恒的,启示性的文字。
~ 1 ~
原生家庭
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是大家族中的遗少爷。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原名黄素琼,家族也门厅煊赫。母亲的祖父是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作为李鸿章的副手,深受倚重。其父黄宗炎被任命为盐道。
~ 2 ~
成长经历
张爱玲1920年出生在上海。虽是名门望族,但当时的中国已走向没落,她的家庭也难逃历史的劫难。除了家族的衰败,更不幸的是张爱玲父母婚姻的不幸。22岁时,母亲黄逸梵嫁给了父亲张志沂。当时是人人称羡的“天作之合”,但那只是金玉其外,婚姻的本身败絮其中。
母亲黄逸梵虽然生于封建家庭,但骨子里却是一位独立的新女性,她渴望能与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共同营建一个不同于祖辈的新世界。但张志沂是典型的纨绔子弟,长衫一袭,掩不住深宅大院里养出的陋习,张家的家业传到他这一代,全被他败在吃喝嫖赌、讨姨太太上。
对这场婚姻,母亲黄逸梵是失望的。她要的是一个正常的家庭,不想要一个抽大烟的丈夫,不想要一个眠花宿柳的丈夫。张志沂断然拒绝。他要的则是一个逆来顺受,可以衔恨吞声,装聋作哑的“贤妻”。双方诉求大相径庭,不肯妥协的结果,就是不停争吵,家无宁日。
在母亲31岁时,留下了4岁的张爱玲,和3岁的弟弟张子静离家出走,与姑母一起远赴英国留学。
母亲出走后,父亲又娶了姨太太。在继母的苛待,以及父亲的重男轻女思想的重压下,张爱玲度过的是没有温暖、没有爱、只有虐待打骂的童年。张爱玲16岁那年,黄逸梵再次从国外回来,张爱玲不免多去了几次,令继母不满。争执中,父亲将她囚禁,过了大半年,张爱玲不堪父亲和继母的虐待,逃出家去找母亲。
投奔母亲后的生活也并不温暖、愉快。张爱玲的母亲,是小妾所生,且早年丧父丧母,从小看尽人情冷暖,自身的不幸,让她没能做一个称职的母亲。她对待张爱玲虽然有爱,但那种爱的方式是扭曲的。她花钱培养张爱玲,以每小时5美元的报酬替女儿聘家教,还教张爱玲练习走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希望女儿也能优雅如她,识得众生相,不被小觑,不受欺凌,期望她在各方面想着名媛的方向发展。但张爱玲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偶,她有自己的思想,最终她没有按照母亲期望的那样成长,换来的是母亲的恶言恶语、恨铁不成钢的责骂,和阴晴不定的情绪发泄,仅存母女情一点点的消磨殆尽。
战争爆发后,上海物价飞涨,黄逸梵的生活也日益捉襟见肘。但张爱玲每个月上课都要向母亲要钱,黄逸梵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张爱玲在上海市三女中度过了少女时代,后来考入了港大。她拼命读书,拼命赚钱,她永远忘不了向母亲要钱的难堪。
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时,她的老师佛朗士为奖励她学业出色,给了她八百块钱,张爱玲高兴地拿去给母亲看。但黄逸梵没说什么,只叫她放在那里。张爱玲放下,离开,过两天再来,听说那钱已经被母亲在牌桌上输掉了。那一同输掉的,还有本已积存无多的母女情。
~ 3 ~
情感经历
原生家庭带给张爱玲的影响,不止于性格,还有她婚姻观、恋爱观。
与胡兰成
1944年初春,张爱玲因小说《封锁》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后,便与其举行婚礼。然而,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这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是张爱玲人生中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是让她饱受非议的一段经历。
胡兰成不仅仅是当时汪伪政府的言官、汉奸,更是民国时期的典型渣男。
张爱玲之所以爱上胡兰成,也是她恋父情结的体现。胡兰成比张爱玲年长14岁。相遇时,他38,她24。一个女子,童年时缺乏父亲的爱,甚至被父亲嫌恶、排斥、殴打、叫她去死,在她内心中,父亲这个角色就一直是空缺的。童年时缺失的,必会在成年时令你张开嘴来,大喊:她要一个父亲。真实的父亲要不到,那就要一个像父亲一样的伴侣。
胡兰成和她的父亲在性格、习性上都很非常相像。外表俊朗,知书达礼,喜欢穿长衫大褂,都很有才华,容易让人亲近。
胡兰成在认识张爱玲时还是有妇之夫,且他有过三任妻子。第一个妻子唐玉凤,死在乡下的。是旧式婚姻,相亲后认识,为他生过一个儿子。第二任妻子全慧文,是他在内地教书的时候娶的,生了几个孩子,后来得了神经病,与孩子们住在上海。第三任妻子应英娣,也就是张爱玲与他相识时,正在任的一个。胡兰成在《天地》上,遇见张爱玲的《封锁》,央求苏青给他地址——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于是,去拜访张爱玲。从此张爱玲为他变的很低很低。
胡兰成在报上登离婚,又与张爱玲结了婚。他们的婚贴写着: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不过,静好与安稳,只是美好的想象。他从不曾停止过风流,又是小周,又是范秀美,又是佘爱珍,又是日本女人,流亡过程中,一路留情。
当时时局正值新旧社会交替,旧王朝时的男子妻妾成群,新社会虽宣扬女子独立,但无论是经济还是人格都未实现真正的独立,所以造就了一批像胡兰成这样的民国渣男。面对胡兰成的胡作非为,张爱玲最后是丢了30万的稿费,和一封绝交信给他。信的原文是“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
与赖雅
1956年2月,张爱玲搬到纽英伦州,遇见了美国剧作家赖雅。同年8月,张爱玲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逝世。
张爱玲无论在青年还是中年,择偶的对象都比自己大很多。与其说她在选择伴侣,其实她在寻找的是一个父亲,因为她太渴望父爱。与赖雅结婚那一年,张爱玲36岁,赖雅65岁。
悲惨的情感世界
张爱玲择偶的强迫性重复,均来自对父爱的渴望。她自己也是明白的。在小说《心经》里,她干脆让小寒与父亲相爱——不是父女的,而是男女的。惨烈的感情,让人毛骨悚然。
有一回,张爱玲和好友苏青聊天,说到自己的婚恋观:我一直想着,男人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我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
童年时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必会重现于成年生活。幼年时,张爱玲被父亲遗弃,成年时,她不知不觉地又会选择一个可能遗弃她的人,然后,重复内在关系模式。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风流成性的纨绔子弟,娶了很多姨太太,嫖妓,抽大烟,生活萎靡,只重声色。胡兰成正和他如出一辙。相信张爱玲也并非一无所知,但还是嫁给了他。她内心深处的冰山,在推着她去重复过往的生活模式,重复自己悲惨的情感体验。
与65岁的赖雅结婚,张爱玲也应该有所预知好景不长,果然11年后,赖雅用死亡也抛弃了她。
~ 4 ~
文学造诣
1926年,6岁的张爱玲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还写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名为“快乐村”。
1928年,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
1931年,张爱玲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时有作品(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载于学校的校刊《凤藻》上,并不时有读书评论等文章见于校外的《国光》等报纸杂志。
1933-1937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随后陆续发表了《秋雨》、《牛》、《霸王别姬》、《论卡通画之前途》等文章。
1938年,张爱玲考取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成行,最后进入香港大学。后来又因为战事,没毕业就回到上海,开始在各家杂志发表文章,并很快声名鹊起。1939年秋,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
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随后与好友炎樱返回上海,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开始为《泰晤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1943年,张爱玲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小说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此后,张爱玲一发不可收拾,陆续了发表《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1944年,张爱玲不仅创作了《花凋》、《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还出版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集《传奇》以及散文集《流言》,并且《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
1947年,张爱玲应邀创作了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和《不了情》。
1951年,张爱玲以“梁京”的笔名发表的小说《十八春》。
1952年,张爱玲赴香港,供职于美国新闻署的驻港办事机构,为《今日世界》杂志写了两部带有政治倾向陛的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
1958年,张爱玲获加州韩廷敦哈特福基金会资助半年,在加州专门从事写作,发表小说《五四遗事》,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编写《情场如战场》、《桃花运》、《人财两得》等剧本。
1961年,应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的邀请,张爱玲去台湾收集资料后赴香港创作电影剧本《红楼梦》、《南北和》及其续集《南北一家亲》、《小儿女》、《一曲难忘》,回美国后还创作了《南北喜相逢》。
1962年,张爱玲在英文《记者》杂志发表访台记事《重回前方》。
1966年,张爱玲把中篇旧作《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在香港《星岛晚报》连载。
1967年,张爱玲任纽约雷德克里芙女子学院驻校作家,并开始英译《海上花列传》。
1969年,张爱玲将旧作《十八春》略做改动后,易名为“半生缘”在台湾出版。同年,得陈世骧教授之识,任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两年后离职。
1973年,张爱玲在《皇冠》发表《初评红楼梦》,张爱玲的一些散文,小说也由台湾重刊。
1974年,张爱玲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谈看书》与《谈看书后记》,在皇冠发表《二详红楼梦》,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未出版,后来因为搬家遗失译稿)。
1976年,张爱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
1977-1993年,张爱玲陆续完成了《色,戒》、《惘然记》、《对照记》的创作,并出版了《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
~ 5 ~
作品里的爱情观
《沉香屑·第一炉香》:我爱你,跟你有什么关系。
《茉莉香片》:错过便是错过,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
《金锁记》:爱情与面包,我选面包。
《倾城之恋》:经历生死,方得始终。
《白玫瑰与红玫瑰》:失去的是永远是最好的。
《半生缘》:当你发现最喜欢你的人也会离开你的时候,你最讨厌的人也不是那么讨厌。
《色·戒》: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就是推我入地狱的人,也曾带我上天堂。
~ 6 ~
出名要趁早
“出名要趁早”是张爱玲1944年出版的小说集《传奇》序言里的话。对这句话的解读,往往不能仅仅停留于字面。
张爱玲成名于乱世。由于不顾政治、不理国仇家恨,一味的写自己的情爱小说,她一度被评价为“文化汉奸”。这种对政治的冷漠,这样一种上海弄堂文化与旧式家族文化冲突下成长的张爱玲,无疑是清醒而漠然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如果成名不趁早,战争、政治将会一丝丝的夺去你的一切。
上帝夺走你一样东西,就会留下一样东西给你。缺爱的童年,让张爱玲从小尝尽人情冷暖,丰富的经历和情感体验造就了她创作方面“翻手繁华、覆手苍凉”的旷世才华。但若在战事连连的年代,你不谈爱国,不谈民族仇恨,你的存在意义就会被抹杀,所以“出名要趁早”。
她出身没落贵族,但不曾在钱方面有太多匮乏。与钱相比,她更缺少的是爱和尊重。所以才有了这句“出名要趁早,太晚了,快乐也没那么痛快”。婴孩初生,首先是与父母接触,从父母那里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信赖和安全感。童年的经历,给张爱玲的心理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她没有得到任何她应该得到的善待与疼爱。所以她渴望出名,比渴望利益更强烈,只有出名,她才能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肯定,才有可能治愈,或缓解受过的伤痛,这种缓解,来的越早越好。
~ 7 ~
世间的情感都千疮百孔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是张爱玲23岁的作品《留情》里面的句子。这是一种怎样透彻的领悟,且是在他人还对感情懵懂的年纪。大概是看尽了父亲、母亲对爱情、亲情的亵渎,才痛彻心扉得出的结论。
你尽力做到最好,也不及新欢回眸一笑。
对父亲,张爱玲没有爱,只剩下恨。甚至恨也不曾太深,只有冷漠。那种冷漠源于对父爱的绝望。哀莫大于心死,这样的悲伤在封闭了情感之后,反而没那么多伤害。
可是对于与母亲之间的爱恨纠缠,却让她痛苦一生。4岁离开女儿的母亲黄逸梵,并未像其他离异的母亲那样,就那么彻底的消失。若真的消失了,也就无从谈爱恨。在张爱玲8岁时她又回到了她的身边,甚至还留给她童年短暂的关于亲情的美好回忆。正是这甜头,吸引着她对母女之情有期望、有期待。
然而在16岁离家出走后投奔母亲的生活,又真的只剩下千疮百孔。母亲对感情及男女关系的随意,让张爱玲感受到亲情的背叛。母亲姣好的容颜和众多的男朋友,每一个都让她承受嫉妒和不满,爱分给我的为何如此之少,她在内心呼喊。
成年后,母亲对张爱玲的不信任,猥琐的猜测更让她陷入绝望。张爱玲在香港读书时,母亲不管不问她暑假期间的食宿。张爱玲却体恤母亲的生活不易,把手头的800元奖金上交。结果,母亲转头就把女儿的奖金输在牌桌上。不仅如此,还在牌桌上怀疑“奖金”的来源:是否女儿和历史老师私通获得的“劳务费”?母亲一面催促她亲自前往老师住处道谢,另一面真当女儿洗澡时闯入浴室,检查她是不是处女。
胡兰成曾说张爱玲恐婴:“爱玲好像小孩,所以她不喜小孩,小狗小猫都不近,连对小天使她亦没有好感。”没有得到过丰盈饱满的母爱,让她一生拒绝成为一位母亲。
~ 8 ~
爱恨纠缠一生
与弟弟
由于父亲的重男轻女,张爱玲一生对自己的弟弟也毫无亲情可言。她从小就暗暗下定决心:“我要锐意图强,务必要胜过我弟弟。”
在《我的姐姐张爱玲》里,弟弟张子静说:她离开大陆时,半句都没和我提起,还是姑姑来告诉我的。姑姑开了门,一见我就说:你姐姐已经走了。然后把门关上。我走下楼,忍不住哭了起来。街上来来往往都是穿人民装的人。我记得有一次她说这衣服太呆板,她是绝不穿的。或许因为这样,她走了。走到一个她追寻的远方,此生没再回来。
而张爱玲死时,留下遗言,将一切留给宋淇夫妇,一点都没有留给他。不留,只因无情,不是不需要。
张子静一生都过得很糟糕,终生未婚,住在上海一个很窄小的房间,做老师,帮别人补习英文,一边服侍继母。60多岁,还在想着如何攒钱,去乡下找一个老婆,能照顾自己。他也曾向张爱玲寻求过救济,但最终分文未拿到。
与好友
炎樱与张爱玲有着半生的缘分,但最终姐妹相爱相杀,友情走到尽头。不是张爱玲绝情,也并非炎樱爱炫耀,只是错的时间、不同的人生需求,注定无法走下去的一段友情。
炎樱定居日本后,张爱玲移居美国,炎樱多次给她去信,问她:为什么莫名其妙不再理我?
张爱玲说:我不喜欢一个人和我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与父亲
已经离开父亲许久的张爱玲想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摆在她眼前的问题是:钱从哪儿来?战争爆发后,她与母亲失去联系,姑姑又没多少钱。
弟弟张子静叙述了那次父女相见的场面:张爱玲面色冷漠地走进了父亲家,在客厅里,见到了张志沂。她简略地把求学的事说了一下,张志沂很温和,叫她先去报名,“学费我再叫你弟弟送去。”
两人相见不过十分钟,张爱玲把话说清楚就走了,他们打那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面。
这种决绝,谈不上原谅不原谅。有一种感情,你是不可以对它做决定的,是拿它没办法的,你只能一动不动地待在原处,听凭不讲道理的命运随意调度。命运没有安排这对父女再见面,他们便不见。
与母亲
行至水穷处,她终于明白,母亲还是爱她的,尽管它不妥帖,不纯粹,不完美,亦如这世间,每一个千疮百孔的人生。所以,在她的《爱恨录》中,她还是将母亲最终归入自己爱的人。
“那条远隔重洋的门缝,妈妈,你有没有为我留呢?”这是她最后的呼唤。
这个世上,母爱是不可替代的。那残缺的一角就像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黑洞。
~ 9 ~
素一说
张爱玲曾被人批评诟病,说她人情淡薄,说她在小说中批判自己的父亲、母亲及身边的所有人,哪怕是曾经爱过、赞誉过她的人,也毫不留情。可是,如果你懂她,你知道她的经历,你就能明白,她为什么这样。对人刻薄的同时,她内心也必定只有凄凉。哪个被爱包裹和软化的心,不想宽容、不想善待他人,但张爱玲的身边没有爱。
人与人,如同虱子一样,在华美的锦袍上,挣扎着,相斗着。
这就是张爱玲眼中的现实世界。活得太透彻,让她走不进“难得糊涂”的人生境界。在她的小说中,本该相亲相爱的人结局都走向苍凉,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希望,到处是算计,到处是龃龉。苍凉,世间一切均无温度。
张爱玲说: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她对自己的行为模式,对自己的性格乖张是自知的。一个女性能打破时代的束缚,能站在一个至高点,走一条不寻常的路,不理世人如何看我,我自向前行,这需要的是智慧、勇气和一把人生无悔的推动力。所经历的一切,造就了她后来的人生,即使人生悲凉,即使未能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但她总算在创作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贾平凹说,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女孩,都该读读张爱玲的作品,她的文字、她笔下的人物,能让你反思,让你活得更清醒。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