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作品从故宫流落民间,重金买回后却遭这样处理

瑞知道讲故事 2024-11-25 10:07:59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以《岳阳楼记》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名扬天下,他的书法也极好,但传世书法很少,目前存世的作品只有《师鲁帖》《伯夷颂》《边事帖》《远行帖》和《道服赞》5件。其中,唯独《道服赞》是《范仲淹全集》没有收入的作品,是国之重宝,而它从故宫流散最后又回归的历程也十分坎坷。

01

《道服赞》,小楷,纸本,纵34.8厘米,横47.9厘米,共8行97个字,是范仲淹为他的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

1017年至1021年,和范仲淹同年进士的许琰在福建平海做书记,新做了一件道袍,他就邀请同年好友范仲淹给这件道服写一篇赞。

范仲淹欣然答应了,“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谁知,这一写,成就一篇千古名作。

那么有才华,偏偏字还写得那么好!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称赞范仲淹的书法:“盖正书易为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如斯人,不必以书立名于来世也,然翰墨乃工如此。”

意思就是说,像范仲淹这样有气节的名臣,他的历史地位本没有必要通过书法彰显,但他仅仅在书法上的造诣就已经能名传后世了。

02

这《道服赞》历经元、明两朝多位名家鉴赏题跋,但一直保存在范氏义庄,直到清朝时期,被收藏家梁清标收藏,后又被安岐收藏。安岐去世后,《道服赞》就进入乾隆内府。

再后来,就是溥仪出宫时,被先后带到了天津、长春“小白楼”,再偷盗流落到民间。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得知《道服赞》被古董商人靳伯声收入后,要积极促成它回到故宫。

可是,专家胡适和陈垣以价格太高(110两黄金)为由反对购买,确实当时的故宫财政比较吃紧,但这《道服赞》也的的确确珍贵,如不买入,面临着流失的可能。

爱宝如命、“民国六大收藏家”之一的张伯驹干脆自己拿出110两黄金,买下《道服赞》。还不忘生气地说一句:“胡适、陈垣等,对于此道实无知耳。”

张伯驹从30岁开始初涉收藏界,曾买下范仲淹的《道服赞》,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的《张好好诗》、李白的《上阳台帖》等。每一件都是国之重宝。

为了收藏古字画,他时常一掷千金,在别人眼中,是十足的“败家子”,连对他寄予厚望的母亲都忍不住唠叨、抱怨。为了收入《游春图》,手头拮据的他只好忍痛将弓弦胡同原购李莲英的一处占地十三亩的房院出售,凑足二百二十两黄金。

张伯驹却说:“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

重金买入,不惜卖掉宅子的收藏,却能割爱,捐给国家,也就是张伯驹了。

03

1956年,张伯驹与妻子潘素将《道服赞》《平复帖》《张好好诗》以及黄庭坚《草书》等八幅书法捐献给故宫,并婉拒了20万元的奖励。

九年后,张伯驹又将30多件珍贵古字画捐献给吉林博物院,博物院的人欣喜地说:“张先生让我们一下子成了富翁。”

张伯驹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启功曾评价张伯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著名文物专家、学者王世襄也称赞张伯驹的义举和品格:“实在使人难以想象,曾用现大洋4万块购买《平复贴》、黄金170两易得《游春图》,并于1955年将8件国之重宝捐赠给国家的张伯驹、夫人竟一贫到如此地步。”

有一种说法,说“半个故宫都是张伯驹捐的”,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张伯驹为国家文物事业作出的贡献。

正是有这样的爱宝人、护宝人、传宝人,才让我们能通过这珍稀的国宝,看到曾经的辉煌岁月!

0 阅读:0

瑞知道讲故事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