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李信被项燕追着打了三日三夜,错在李信,更错在嬴政

这大俩盘真美 2023-01-15 07:12:05

嬴政五年间先后灭了韩国、魏国、赵国、燕国,俘虏了三王,接着灭楚。灭楚之战中,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却被楚国的项燕(项羽爷爷)像狗一样追着打了三日三夜,全军溃败。

连灭四国的秦国赳赳雄狮,在李信统率下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是李信错了吗?

灭楚前,嬴政召开朝议研究灭国方略,参与灭赵、扫灭残燕的年轻将领李信,提出了“楚地广,齐地狭,楚人勇,齐人怯,请先从事易”的灭国方略,以及“遮绝江淮,攻取淮北”的灭楚方略,嬴政深以为然,有意启用新人李信。

此时秦国的王翦、蒙武、王贲都比李信厉害,相比三人,李信是最后一个以统帅身份出场的,可嬴政为什么要选择李信呢?

其一:天下六国,王翦、王贲父子已经灭了其三,嬴政明知李信不及王贲扎实,更不如王翦稳健,所以用李信,根本在于需要庙堂的平衡,否则功高盖主。如果军功都被王翦、王贲建了,不只是秦国危险,王翦、王贲更危险。姜还是老的辣,王翦懂军事,更吃透了政治和权利,所以他在第一次灭楚前并不积极,见方略被否,妥妥地回家看病。王翦又在第二次率军灭楚前向嬴政要封地要官爵。嬴政则一方面打压老将,另一方面需要提拔新人,所以决定委李信以重任。

其二:秦国接连灭了四国,士气正盛,军心鼓荡,嬴政认为楚国一样不堪秦国的铁骑,秦国的厉害在于军力和国力,无论王翦还是李信都可以胜任。

其三:李信提出的灭楚方略,文臣武将都赞同(而王翦非六十万不干),只用二十万大军,省钱又省粮,关键是轻骑南下,直决楚国国都寿春,可以加快统一六国的速度。

其四:李信也有灭国经验,与王翦灭赵,率军剿灭燕国残余势力,嬴政认为其有资历也有能力灭楚。货比三家,自然物美价廉的李信更妥当。

于是,李信为主将、蒙武为副将,二十万大军兵分两路,直下楚国。

如果李信灭楚成功,将建立不世之功,光耀战国史册,而不至于司马迁仅在《白起王翦列传》里记载“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的一生之辱了。

灭楚之败没能让李信贴上不世出之名将,反而福兮成祸,成了那些一战成名的将领的背景与陪衬:奇战不败,一战聚歼的白起;围魏救赵,以运动战救援的孙膑;六年守城,用火牛镇复国的田单;草原藏兵,伏击匈奴的李牧;狭路相逢,血战狙击的赵奢。

李信失了名气,反而让楚国的项燕一战成名。

面对一路南下、攻破陈城的秦军,曾以江东八千子弟兵起家的项燕,按照“弃淮北之北,保淮南之南”的作战方略,先令平舆、寝城不战而降,再令城父必战而降。

李信不知不觉陷入了项燕所设的圈套,先因平舆、寝城的不战而降抛下重骑,单以轻骑闪电南下。后因城父的负隅顽抗,又不得不开始占领攻下的城池,一边分兵一边减缓轻骑的迅速推进。

李信率军打到汝阴时,因为没了攻城器械,只得以轻骑攻城,但久攻不下。项燕则秘密调兵二十万偷袭了副将蒙武的军队,李信不得不回师救援。在秦军回撤时,项燕穷追猛打,追着打了三天三夜。

李信败的一塌涂地,把秦军的脸差不多丢光了,嬴政几乎气的咳血。

嬴政终于明白,能统率举国之兵而吞灭最大楚国的人,非王翦不能。嬴政还得厚着脸皮去找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嬴政不再倔强了,六十万就六十万。

李信和蒙武以戴罪之身继续灭楚。李信任幕府中军司马,权利职司日常事务,确切地说是跟着王翦怎么灭楚。

其实王翦灭楚很简单,征兵调兵,重新筹集六十万大军;运输粮草,带够吃的;全军重兵,携带大型器械,加上以大型连弩为主轴的重兵器械营。

王翦的进军路线基本和李信一致,灭国方略变成:不出轻兵,不出奇兵,全军正面推进,一城一池地打,直到完全占据楚国都城、全歼楚国主力、俘获楚国王室。不再是“阻断江淮,隔绝荆楚,主力直下淮北决战”。

一年后,王翦一举灭了楚国。

李信错了吗,错了。李信以轻兵下大国,王翦告诉他,得重兵压强敌,是为灭国大道。

李信错在年轻,错在自信,错在轻敌,错在急功近利,错在会打仗但不会率军,错在看不到战争背后其实是国与国的较量,更错在以小博大的冒险主义。

其实更大的错在于嬴政,嬴政用错了将领,决定了错误的战略,灭国的路上掺和了政治的心理,在统一天下的路上操之过急。

在严重的错误面前,嬴政错而改之,没有往死里整李信,也不再任命李信统帅秦军。李信错而改之,当统帅是不合格的,就继续以将领的身份参与灭国,跟着王贲攻取了辽东,灭了齐国,统一天下。

有的将领天生是统帅,有的只能做个将军,李信属于蹩脚的统帅,合格的将军。

1 阅读:85
这大俩盘真美

这大俩盘真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