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说贾府侵占了林家的百万家产,证据就是贾府用林家的这几百万银子建造了大观园。还有的读者以为,贾母以抚养林黛玉为借口骗取了林家的钱财。
书妆认真研读原著,得出了明确的答案:贾母没有骗到林家的财产,因为林家的财产都让林如海挥霍完了。
原著里说,林如海“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言外之意是,如果林如海夫妻有儿子,还不一定爱黛玉呢,爱黛玉是他们的无奈之举。
“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意思是,如果黛玉不聪明不清秀就不让她读书识字了。他们因为没有儿子内心倍感荒凉,迫不得已才把黛玉当作男孩来教养。表明林如海夫妻对黛玉这个女儿并不满意。
所以 ,疼爱黛玉并不是他们的本心。
贾敏死后,林如海说,你走了“正好减我顾盼之忧”,明显把黛玉当成累赘。黛玉只得离开。
林家基本也有丫鬟奶妈教引嬷嬷等,抚养黛玉真的也不费他多少精力;但是林如海,一个41岁的壮男,竟然以自己“年将半百”为借口,要求一个病弱的幼童为他“减忧”!
贾府的丫鬟闲得都快发霉了,但是贾母竟然却只派了几个三等仆夫接黛玉(费婆子、王善保家的之流),表明了贾母对黛玉的轻慢态度。
但是,林如海压根儿就不考虑这些,他没让黛玉带一个大丫鬟,就把亲闺女打发走了。
大家可以想想,林如海为什么要留着那些大丫鬟呢?
二、
林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很艰难
黛玉常常在贾宝玉面前说自己是草木之人,说明林如海没让她带金银首饰。
而且,贾宝玉和贾母也坚持不送给她一件。
在清虚观,贾宝玉说我回去把金麒麟送给你,结果,当黛玉暗示着向他要金麒麟时,贾宝玉却把矛头引到了“金玉”上,他自己倒先怒了。
黛玉到了十五岁,开始懂事儿了,她与宝钗哭诉道:
林如海对自己的亲闺女太吝啬了!不让带大丫鬟,不让带金银首饰,甚至连生活费都没有给;黛玉长年在外婆家住,吃人家的饭,穿人家的衣,用人家的纸,以至于都让人家多嫌了。
这里的“人家”,指的是贾母贾宝玉和三春,并不是贾府的下人;因为黛玉的花费并不影响下人们拿工资,但是很明显,黛玉的花费让贾府主子们的钱减少了。
如果林如海让黛玉把万贯家财带入贾府,黛玉怎么会和宝钗说这些?
因为林如海没让林黛玉带银子,使得她每日凄惨度日。一方面,她感受到了贾府主子们的嫌弃,另一方面,她也明白了,自己的亲爹并不爱自己。
宝钗让人给黛玉捎过去一大包上等燕窝和一包洁梅粉片雪花洋糖,黛玉感激不尽。书中写道:
这段话,一方面表明黛玉是懂得感恩的人,另一方面,也暗示出贾母和贾宝玉从来没有给她送过吃的东西。
因为贾母和贾宝玉房里东西都特别高级,如果他们常常给黛玉送东西,宝钗的燕窝和雪花洋糖根本就不值什么,黛玉就不会如此地感动。
许多读者觉得,贾母和贾宝玉经常给林黛玉送吃的喝的,说实在的,那都是读者们的主观臆想,是根本没有的事儿。因为原著中从来没写过。
林黛玉之所以和宝钗结成姐妹,那是因为她在三春那里没有感受到姐妹之情;如果三春待她友善温暖如亲姐妹一般,她怎么会想得起来再和宝钗结拜什么姐妹?没必要嘛。
总之,林黛玉在贾府过得如此悲惨,第一个需要承担责任的,还是他的亲爹林如海。
三、
林家的财产都去了哪里
林如海处理林家财产,书中有一次明写,林如海替贾雨村出了复职的费用,大约有五千两银子。
按理说,林如海能把贾雨村介绍给贾政,贾雨村已经感激不尽了。所以,林如海给贾雨村复职出资属于乱扔钱。
本来,贾雨村手里并不缺钱,林如海完全可以对贾雨村说,等你上任之后把钱还给我女儿就行。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林如海一定要把钱送给贾雨村。
最奇妙的是,贾雨村常常去贾府,但从来不说把钱还给黛玉。因为,林如海没说让还嘛!
曹雪芹这样写,不是为了表现林如海有爱心,而是为了表明林如海不着调。
他的钱宁愿让外人花,也不让自己的孩子花,表明他对自己的亲闺女不好。
林如海的不着调还表现在,对于大多数男人都热衷的“续弦”这种事,他都没有一丝儿热情。
连对自己有利的事儿林如海都不做,他不是一般的颓废。
林黛玉从长安回到苏州时发现,林如海守着一群丫鬟美女以及万贯家产七八年,竟然连个弟弟妹妹都没给她生出来,家里只剩下一堆破书了。
生孩子得消耗气力,他不做就算了,他动动嘴行不?在他认识的那些达官贵人家里,找一个不错的男孩子给林黛玉订个亲行不?再不然,给贾母写封信,让贾琏捎过去,托付她操心一下女儿的婚姻大事行不行?
然而,在林如海,为了女儿的事连说句话都觉得累。
他以为,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已经做了很大的牺牲,他怎么能再为孩子做其他事呢?
他以为,生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孝顺父母的,就是为了在他死的那一刻,孩子能陪在他身边,然后给他烧纸钱,为他的亡灵念经超度,好让他上天堂继续享受……给孩子做事儿,那不就是父母孝顺孩子了么?
综上,林如海并不爱他唯一的女儿黛玉,他既没为黛玉做过什么事,也没有给黛玉留一点儿财产。
所以,贾府没有侵占林家的百万家产,因为林家的财产都被林如海败光了,连他的亲闺女林黛玉都没花上他的一两银子。
《红楼梦》:巧姐在全书中从未说过一句话,为什么会进十二钗正册
人说做好这六点就能养好一个男孩子,为何贾母把每一点都做反了?
孩子们躲得过毒教材也躲得过毒读物,但却逃不出《红楼梦》的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