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非天意?1944年的黄河上惊现“冰桥”,助我4000将士“二次长征”

律令9章 2024-01-30 15:22:20

1944年,二战局势发生逆转,反法西斯同盟日渐占优,在亚洲嚣张跋扈的日军败象已现;与此同时,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度联手,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和日军展开了殊死激战。

在我国将士们的顽强拼搏下,日军有生力量被大量消灭,尤其到了1944年下半年,日军已成强弩之末,胜利的曙光似乎近在眼前。

请注意,前面说的是“我国将士们”,直白点表述,那时我国表面上统一抗日,实则有人怀揣私心;就在日军将败未败之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却出现了松动,“蒋党”怎能容忍我军获取胜利?

关键时刻,“蒋党”想的不是怎样快速赶走日军,而是想利用残余日军牵制、消灭我军,同时谋划胜利后如何接管日军占领的土地。

这点小心思,“伟人”早已清晰预判,国共之战终难避免,只希望这一天晚点来,也好让咱们的老百姓缓口气;哪知“蒋军”这么快就按耐不住了,既然对方杀心已起,我军需早做防范。

对此,伟人提出“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战略方案,共产党人要再领导一次长征;这次长征既要扫清敌后方的日军残余势力,又要打通敌后方的南北干线,其主要任务为:南下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说起来简单,这次长征将是一次艰巨任务,当时日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很大一部分龟缩至敌后方;不夸张地讲,敌后方的残余日军甚至比正面战场上的人数还要多,且战斗力还在不断增强。

不止有日军因素,“蒋军”竟也搅和其中,其目的无外乎针对我方。

简单来讲:战争接近尾声,残余日军与国党高层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联系,他们表面上是敌对关系,但面对我军时,他们就变成了相互配合。

从日军角度看,眼见败局已定,这时国党有所要求,日军是愿意配合的,其目的是在将来战败后能获取一些蒋军优待;这点“媚态心思”外露得十分明显,蒋军乐得如此,慢慢将日军的主要力量引向敌后方。

再次强调一下,别看日军败象已现,但战力仍不可小觑,尤其敌后方的日军原有部队,这些年他们没少与我军发生冲突,逐渐学习、模仿起新四军和八路军的作战方式,竟然和我们打起了游击战!

一言以蔽之,当时的敌后方盘踞着日、蒋两股力量,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扫除或摆脱他们,其难度不是“小米加步枪”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大智慧。

某种角度看,“二次长征”的难度系数不亚于,甚至超过了上一次;伟人清楚看到了这一点,如此艰巨任务,需要交给一位能征惯战,经验丰富的虎将,究竟谁能胜任呢?

经过缜密思考,伟人叫来“王震”,他可是名副其实的虎将,就算在日、蒋军中也是威名赫赫的存在;伟人知道,越是艰巨的任务,越要托付给“王震”,这不仅是信任,更是对这员虎将的能力肯定。

1944年11月,伟人表情严肃地对王震讲“这一路会非常辛苦,不仅有多变的地貌,还有虎视眈眈的敌人,你要不要去?你想好再回答我。”

王震没有丝毫犹豫,挺起胸膛坚定地回复道“尽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多难我也要完成!”

1944年11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以王震为司令,王首道为政委,率领359团4000余名将士南下“二次长征”;再说日、蒋势力,他们也看到了“王震”的大动作,怎会坐视不理呢?

单说359团4000余名将士,“二次长征”可谓千难万险,他们不仅要攀山涉水,克服重重地貌困难,还要时刻面对日军滋扰。

日军学聪明了,他们派出的精锐部队并没有抱团追阻我军,而是分成小股力量,阶梯式对我南下的4000余名将士围追堵截。

还是那句话,那时日军虽然败局已定,但实力仍旧强悍,他们用的都是机械化、摩托化装备,而我军将士全凭两只脚,其差距一目了然。

就是在这样的悬殊差距下,日军逐渐赶上了“南下支队”的脚步,危机越迫越近;“王震”见此情形,立刻命令战士们化整为零,利用山川地形为掩护,分散开来与日军周旋。

这种迂回前进的战法叫“迷魂阵”,日军虽然装备精良,却找不到我军主力在哪,往往追了半天后却发现把人追丢了!

眼见地面陆军追不上“南下支队”,日军又派出空军支援,满载炸药的飞机在“南下支队”的必经之路上狂轰滥炸,企图以硝烟和火网阻止359团继续前进。

狂轰滥炸的确对我4000余名战士造成了影响,但359团个个都是铜打铁铸的汉子,硝烟遮住了道路,战士们就摸索前进,即便受伤也咬着牙不肯出声。

这样的顽强毅力难以用语言形容,4000余名战士冒烟吐火,终究还是抵达了黄河岸边,但更加困难的一幕出现了。

简单来讲,日军早有诡谋预案,在359团未到之前,他们先一步收缴、损毁了黄河沿岸的所有船只;前有黄河拦路,后有日军追击,此时的359团等同于陷入了绝地。

1944年12月28日,黄河下游一派白雪冰幕,“王震”却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中满头大汗“到底怎么办?”这话像是在问政委“王首道”,又好像自言自语。

面对如此绝境,政委“王首道”无奈地摇着头“刚出去侦查的同志回来报告,黄河下游几个分支渡口全被日军提前拦截了,附近渔船也被收缴了。”

王震心里窝火,拍着桌子上的地图大吼道“我们不能再等下去了,明天就要渡河!”

说的简单,此处黄河有2000多米宽,况且黄河诡谲多变,且不说无船难以抵达深水区,即便两岸的浅水区也是密布漩涡;这种危险环境下,4000多名战士再怎样勇猛无畏,面对黄河也是无计可施!

身为指战员的“王震”岂会不知道这些,他无奈地缓缓走出草棚,试图吹吹冷风让自己冷静下来;张口深呼吸时,“王震”灵光一闪,他发现自己呼出的哈气瞬间结成一团白雾“没有船,我们可以踩着冰过河呀!”

想到这里,“王震”兴奋地狂奔至黄河边,水面上果然结了冰;这应该是一件大喜事吧?可“王震”却又犯了愁。

这里水流湍急,本就不易凝结成冰,即便有零星碎冰也会被湍急水流冲走;就算天气特殊的寒冷导致河面封冻,但黄河含沙量大,即便封冻成冰也不会太坚固,4000多名年轻力壮的成年战士,又身背枪炮装备,这样的重量如何能安全“涉冰”渡过黄河?

“王震”想到这一劫才会愁容满面,扭头跑回营地说与政委听,两人又一起犯了难;直熬到半夜,“王震”不甘心又一次跑到黄河岸边观察冰情,抬头一看,2000多米宽的黄河上竟然亮晶晶出现了一座冰桥!

兴奋之余,“王震”连忙将此消息带回营地告诉政委,两名经验丰富的指战员立刻反应过来,命令4000余名战士连夜渡河!

为防冰面碎裂,359团全体指战员齐刷刷卧倒在冰面上,近乎把自己卷成筒,一个挨一个地从冰面上“滚”过!

说得轻松,此时的华北黄河上冰天雪地,哈气成冰,出发前,因担心辎重影响行军速度,很多战士连御寒的冬衣都没带,有的战士还穿着夹棉秋衣。

再加一路边打边行军,干粮早没了,战士们一个个饿的面黄肌瘦;如今又要身贴冰面“滚”过2000多米宽的黄河,“2000多米宽”是什么概念?战士们受的苦难以用语言描述。

可即便如此,4000多名战士没有一人发出怨言,他们心里都有一团熊熊烈火,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凭借这股力量,359团全体指战员顺利涉“冰桥”渡过黄河。

回头再看,王震、政委,甚至4000多名战士谁也想不明白,下午还在湍流的黄河,晚上怎么会出现一道“冰桥”呢?

强调一下,前文一直说的是“冰桥”,换言之,当时的黄河并未全部封冻,“冰桥”两边依然是奔流不息的水流。

理论上讲,黄河在不断流的情况下“局部形成封冻”,这种现象完全不符合逻辑;虽说“不符合逻辑”,却又在1944年真实出现了,这岂非天意?

黄河也在冥冥中帮助着多灾多难,却又顽强不屈的中国人民。

0 阅读:167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