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倒霉蛋!清稗类钞·廉俭类中记载过这么一个人,他叫王培铸,浙江绍兴人,家中是当地中等地主家庭,家底殷实。
王培铸的父亲王稿文,为了培养儿子,从小就为他聘请名师,盼望他能考取进士。

事实证明,王培铸不负父亲期望。
21岁那年,他一举考中秀才,之后一路高升,考中了举人。
古代科举考试之难,大家都知道,年纪轻轻考中举人,实属不易。
王培铸中举的第二年,进京参加春闱,一举考中,随后殿试,最终在他31岁那年,考中了二甲进士。
31岁,正是精力旺盛、大展宏图的好年纪,可王家却祸不单行。
按理说,考中进士后,王培铸应该参加翰林院庶吉士的选拔。
但发榜不久,噩耗传来:母亲去世。
当时的规定,无论官员官职大小,直系亲属去世,都必须严格执行丁忧制度,辞官回家守孝。
守孝期间,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甚至连穿颜色鲜艳的衣服都不允许,只能穿黑色或素色的麻衣。
王培铸悲痛万分,没有心思参加选拔,向吏部递交了报告,回家为母亲守丧。
然而,王培铸没想到,这一回家,就再也回不来了。
在他为母亲守孝期间,父亲王稿文耐不住寂寞,想为儿子找个漂亮的后妈。
王家有钱,父亲娶妻不成问题,而且礼法规定儿子要为母亲守孝,并没有规定丈夫要为妻子守节。
于是,王稿文娶了位姓寿的女子为继室,希望图个吉利,家人长寿。
然而,寿氏进门不到一年,就病故了。
虽然寿氏不是王培铸的亲生母亲,但也是继母,按照礼法也是母亲。
王培铸无奈,再次向吏部递交报告,说家里还有丧事要办,丁忧需延三年。
其实,王培铸若想隐瞒继母的丧事并非不可,但需有人帮他隐瞒;若无人帮忙,一旦被竞争对手发现他在孝期期间出仕,性命难保。
清代曾有因不孝罪名被凌迟处死的官员。
当时王培铸刚中进士,京城并无熟识的大官,最好的办法还是老老实实守孝。
在继母的孝期刚过一年,还差两年的时候,王稿文又忍不住了,打算再为儿子娶个小妈。
王稿文不停续弦,也可以理解,毕竟家里不缺钱,而且人口不多,需要开枝散叶。
他和弟弟只有王培铸一个男丁,弟弟膝下无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王家就要绝后了。
于是,王稿文续娶了第三位太太孙氏。
然而,不出意外,意外还是发生了。
在王培铸孝期将满时,孙氏也病故了。
王培铸此时估计都要崩溃了。
抱怨归抱怨,丁忧还是要继续。

但他得盯紧自己的父亲,别再让他续弦了。
熬过这三年,也算没白熬。
可惜,王培铸太天真了,他父亲为他准备了一个更大的惊喜。
王培铸守孝九年,年近四十,心态尚好,但他的父亲却崩不住了。
妻子一个接一个地去世,他怀疑自己克妻,越想越气,最终气急攻心而亡。
后母的孝期还没完,王培铸该是难过父亲还是难过自己?
无奈之下,他只能继续走流程,家里又要办丧事了,还得再等三年。
王家家大业大,王稿文那一辈只有兄弟二人,到王培铸这一代,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王稿文死后,老一代只剩下一个弟弟。
于是,王培铸的祖母打算让孙子过继给小儿子。
反正王培铸的父亲已去世,他继承了家产,而叔叔没有孩子,让他过继,将来还能继承两家的财产。
祖母的想法是为王培铸好,却不料王培铸像个被诅咒的传家宝。
刚到叔叔家,叔叔的原配妻子就去世了。
因为王培铸是叔叔的嗣子,这位婶婶在礼法上成了他的第四任母亲,他又要继续守孝。
在这第五轮孝期期间,叔叔也步了他父亲的后尘,续娶了一位妻子。
不出所料,这位续弦在丧期将满时也去世了。
王培铸似乎已经习惯了,顺手就把准备好的报告送到了吏部。
吏部也麻木了,建议王家干脆开个棺材铺,自产自销。
等到叔叔的续弦丧期结束,叔叔也去世了。
这位过继的继父给他留下一大笔钱,以及又一轮三年的丁忧。
三年之后又三年,如此反复。
拿了一大笔遗产的王培铸,继续在家守孝,与祖母相依为命。

当王培铸看到年迈的祖母时,他已经写好了下一个报告——祖母的丧期与叔叔的丧期无缝连接。
这个苦命的富家子弟,就这样在家守孝了七轮。
《清稗类钞》中记载,王培铸中年时期,身边的朋友从未见他穿过除孝服以外的衣衫。
令人称奇的是,他丁忧守孝的起始时间在乾隆年间,竟然一直持续到乾隆帝驾崩。
待他回到京城时,已是清仁宗嘉庆年间了。
嘉庆皇帝听说此事后,觉得十分新鲜,便将这位二十多年前的老进士召入宫中,询问他是否愿意继续为朝廷效力。
然而,此时已近花甲之年的王培铸早已无意仕途,只想安享晚年。
嘉庆皇帝只得安慰他几句,便让他回乡。
所幸王培铸家境殷实,回乡后经商获利颇丰,并育有多子,香火得以延续。
此后又过了二十余年,他于八十二岁高龄寿终正寝。
王培铸的一生虽然颇为坎坷,却也因此成为《清稗类钞》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足足守孝二十四年。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