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的年度大展“观天下——大明的世界”正在火热展出中。展品中一方明代的“荡寇将军”银印以往鲜有亮相。它是在南京瑞金路与御道街之间的明故宫的西玉带河里发现的,专家认为,这方将军印始终没有送到印主手中,却见证了决定明王朝命运的“终局之战”。

在明代,正一品、正二品、衍圣公、顺天应天二府的正三品官员使用银印,品级有差,规制也有所不同。武官如征西、镇朔、平羌、平蛮等将军的银印为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柳叶篆文。明代百官印信用直纽,唯独将军印用虎纽,以示威武。
这枚“荡寇将军”银印,伏虎钮,方形,纵横10.4厘米,全高7.5厘米,重3.2公斤,与明代规定的将军印信的规格完全相符。印文铸“荡寇将军印”柳叶篆文一行五字。印上方左侧刻阴文楷书“崇祯拾陆年拾月日礼部造”,印左边缘刻阴文楷书“崇字捌百柒拾号”。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正值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河南郏县及潼关一带歼灭明督师孙传庭的十万大军。孙传庭阵亡,潼关失守。这一战决定了明王朝和农民军双方生死存亡。孙传庭部遭全歼,《明史》称之为“传庭死而明亡矣”。
消息传到北京后,崇祯下令封授孙传庭的部下白广恩,并铸成这方“荡寇将军”银印。但银印始终没有送到白广恩处。史料记载,白广恩出身农民起义军,接受朝廷招安后,先后在辽东、西北与清军、闯军作战。潼关失守后,白广恩旋即投降闯军,李自成封他为桃源伯。清军克陕西后又降清,顺治五年授骑都尉世职,不久去世。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