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故都江西瑞金沙洲坝中央苏区军事博览园里,有一尊栩栩如生的普通妇女的雕像,她右手放在前额,她仰望着前方,像是在遮挡着强烈的太阳光,往前倾斜关身体,一副期盼等待的神情。
走近一看,只见雕像的底座有几行文字,上面注释“共和国第一军嫂”陈发姑,上面讲述了一段史上最动人最凄美最执着最经典的爱情故事,等候参加红军的丈夫回家,直到她115岁去世。
百年风雨兼程爱情守望、百年独饮孤独坚守真情,百年风云变幻人非物故,百年不忘初心始终不渝,站在雕像前,感受了一段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一份忠贞不渝的真情实感。这真正体现了我们在对新婚夫妇祝福语中的百年之好,百年相爱。
剧照
陈发姑,1894年10月出生在江西瑞金武阳石水乡下山坝大屋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出生不到200天,母亲就撒手人寰离她而去。不到两岁,父亲就把她送到同乡上山坝大屋穷苦人家朱家做童养媳。不到半个月,父亲也离开了人世。
当时,朱家只有一个独子,名叫朱吉薰,两个小孩青梅竹马,感情甚笃。十几岁的她,便牵手成了夫妇,农村夫妻的婚后生活虽然过得很艰苦,但夫妻俩恩爱有加,心中总算有些许慰藉。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红军来到了她的家乡,贫苦农民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红旗映红了半边天,作为贫农的陈发姑家也分到了好几亩地,生活充满了希望,小日子越过越好。
当时,国民党军队对苏区进行不间断地军事“围剿”,苏维埃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一时间,红色瑞金到处上演父送子、妻送郎参加红军的动人场景。
那时的陈发姑,自然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红军给了咱们穷人好日子,我们自然要保护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为此,她便主动动员丈夫参加红军,并向他保证自己会照料好家里的一切,会照顾好母亲。
在妻子的动员下,朱吉薰听了妻子的话,坚定了参军的决心。第二天,他便到区政府报名应征,成为当时全区第一批参加红军的青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几十户人家的青年都跟着参加了红军。
那时候,陈发姑为了支持革命,参加了武阳区蓝衫团,学唱红歌、学打链枪、学扭秧歌,配合政府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同时,她还组织村里20多名妇女姐妹成了了苏区妇女工作队,积极组织和动员村里的姐妹们筹粮筹款,为红军战士缝制军衣、打草鞋、洗衣裳;到红军医院里帮助照顾伤病员、送饭……
然而,不久之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1934年10月中旬,朱吉薰也随部队转移北上。
临行前夜,陈发姑紧紧地拥着自己的丈夫,泪水止不住地流,因为她知道,这次分别后不知道何日才能相见。但是她也知道这是革命的需要,不能拖丈夫的后腿。丈夫轻抚着她的脸颊,安慰她说:“不要难过了,等着我,等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回来的……”她也安慰着自己的丈夫:“你放心地走吧,我会等你回来的,一直等到你胜利归来。”送行那天,陈发姑来到区政府用歌声和舞蹈含泪送别丈夫上前线。
丈夫参军后,陈发姑挑起了家庭重担,里里外外操持着整个家,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加上苏维埃各级政府的帮助,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唯一让他牵挂和担心的就是丈夫。虽然如此,但她还是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一有空就带着村里的妇女工作队到处宣传苏维埃政府的好政策。
主力红军长征后,反动派对革命群众进行疯狂迫害。陈发姑不幸被捕。敌人对陈发姑严刑拷打,施以酷刑,逼她脱离革命队伍,与丈夫离婚,但她丝毫不屈从。凭着对革命一定会胜 利、丈夫一定会回来的信念,陈发姑挺过了敌人的折磨,顽强地活了下来,并设法逃离了魔爪,开始了逃亡生涯。
丈夫走后的第三个年头,婆婆因病去世了,孤单的陈发姑更加迫切地想知道丈夫的消息, 日夜盼望丈夫能回来。她常常孤独地倚在门框上,一边唱着当年送行时唱过的歌曲,一边用期盼的目光眺望着村口: “哇哩(说了)等你就等你,唔(不)怕铁树开花水倒流。水打石子翻转身,唔(不) 知我郎几时归?……”想着当红军的丈夫要走远路,一定需要很多双草鞋,陈发姑每年都要为丈夫编织一双草鞋。
新中国成立之后,陈发姑的丈夫依然杳无音讯,为了安顿她的晚年生活,政府安排他进了光荣敬老院,每逢有客人来敬老院,她就会拄着拐杖,向来人打听: “我家吉薰有什么消息?”
她就这样等啊等,陈发姑一直没有等回自已的丈夫,她白天耕田,晚上打草鞋,就这样一个人维持生活。百年的真情守望,陈发姑从满头青丝等到了白发苍苍,百年的日盼夜盼,陈发姑从明眸善睐到双目失明。在岁月的长河里浮沉,承载着思念的重量,盼郎归为夫守望。
在陈发姑的身上,许多人感受到爱情的美丽,百年沧海桑田却始终不改,信守着那份承诺;爱情给人以力量,它穿越时空,给予人们无法遗忘的明鉴,让无数人都感受这气贯长虹的旷世守望,站在陈发姑的雕像前,想起那些出生入死,不惜付出一切革命先辈的坚强信念,还有这穿越百年的爱情守望,无不肃然起敬,潸然泪下!
求不得の匠
要么战死 要么另娶了 可怜的女人 其实当兵时战时就该先离婚再参军啊 对双方不都有好处吗